从新文学创作走向学术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出现这样一个很明显的文学现象:很多人匆匆走上了文坛,但不到10年时间,很多人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上,转向了其他方面,其中一大部分人转向了学术研究。闻一多在1920年开始新诗诗歌创作,但在1928年1月出版诗集《死水》后,转向了学术研究,几乎不再从事创作,除了在1931年发表了长诗《奇迹》外,全部精力放在学术上。朱自清在五四前夕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后主要写散文,诗歌创作几乎停止,在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后,散文创作很少进行,转向了学术,除了在1934年出版了与以往风格迥异的散文集《欧游杂记》外,不再有创作。刘半农在1917年发表白话新诗,1925年留学归国后致力于语言学的研究,潜心学术,很少创作。以往的研究论文对新文学参与者的文学实绩作了充分的发掘,近年来对新文学学者的学术建树也给予了很大关注,但很多新文学参与者后来转向了学术研究,所以他们就既是新文学的参与者又是新文学学者,他们如何完成了这种转向?这种转向对中国学术及新文学有何贡献?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欲通过对朱自清、闻一多、刘半农三位新文学的参与者从创作到学术的转向的梳理,发掘这一转向过程中对学术现代化的推进作用。本文对三位作家的文学实绩的梳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其学术贡献则是对有关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对其转向原因采用创作学、社会学的方法,试图挖掘转向后对新文学学术的现代化和新文学的积极贡献。引论部分:通过对三位新文学的参与者从创作到学术的转向的描述提出如下问题:这种转向对中国学术的现代化有何影响?造成这种转向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朱自清、闻一多、刘半农的文学实绩进行评价,并重点讲述转向的过程。第二章:是论文重点部分,第一节论述转向后的学术建树。第二节论述转向后对新文学的贡献。第三章:对转向原因进行分析。第一个原因是社会责任感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第二个原因是经济条件窘迫,无法以写作为生。结语:通过对三位作家的从创作向学术的综合分析,强调了五四作家对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推进和对现实环境和创作动因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诗论家之一。他在三十年代以象征主义为核心所进行的诗学理论建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他是以诗人身份从事理论建构的。他始终
查慎行(1650-1727)作为清初著名的宗宋派诗人,堪称一代大家。他的诗歌创作得到了后人的充分肯定和论述,但他的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目前对查慎行的研究大都停留在
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国现代作家如何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把先秦诸子从“圣贤”还原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这“还原”的背后所隐藏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批判与反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美国的法学院,后来哈佛商学院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它已经是职业教育领域
尤侗在《百末词》卷首写道:“汉人以百花百草末造酒,号百末酒。予所作词,亦《花间》、《草堂》之末也,故以名之。”所以名之为“百末”,意在创作上寻《花间》《草堂》之遗迹;
本文以《苏雪林文集》第三卷的文学评论为蓝本,论述了她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活动。全文主要就苏雪林文学批评特色、文学批评评价及其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董元恺是清初江苏武进籍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顺治十七年中举,第二年即因“奏销案”被黜,故千端心曲,悉寓于词,结成《苍梧词》十二卷,今《全清词》(顺康卷)存录六百九十三首,
目的 调查新国标实施后保山市重点人群8~10岁儿童的碘营养水平,为碘缺乏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根据《云南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腾冲市和隆阳
本文以2005—2009年的英语专业四级“完形填空”部分为研究样本,从测试目标、测试内容的代表性以及测试内容对考生的适宜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内容效度。统计结果表明,英语专业
<正>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党建工作水平,必须不断增强"四力",努力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