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藏农牧业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age88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之隶属于祖国版域尚矣,自元代纳入中国版图更已成不争之史实。早在唐代,中原王朝即与吐蕃政权建立了亲密关系,元、明、清三代都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直接统治。西藏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以牧为主、农牧并存的经济是西藏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因此农牧业发展问题历来是西藏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藏发展问题又成为众所关心的热点。因为清王朝对西藏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施治,所以本研究选题清代西藏农牧业研究,一则以弥补西部农牧业研究之缺,二则为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西藏、认识西藏,为广大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发西藏、建设西藏介绍一点资料,提供一点启发,也算是为西藏大开发做点贡献。 本研究主要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西藏的史籍和古今一些专家学者对西藏的研究成果,记述了清王朝对西藏的全面施治的成果。笔者认为,清王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一代封建王朝,其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处理民族关系、民族矛盾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与历代王朝相比,可谓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通过对喇嘛教的支持,对达赖、班禅等上层宗教人士的封号,以及“金奔巴瓶”制度的确立,将西藏的宗教事务处理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衙门,使得西藏政务由中央王朝派人直接管理;清代初期,为了西藏的安定,清王朝曾多次出兵西藏,消除不安定因素,反对外来侵略,从而更有力地控制了西藏;通过《钦定章程》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西藏的农牧业处于一个安定、有序的状态中,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平稳的发展和维持,奠定了当地农牧业生产布局结构和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批适应西藏高寒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农作物品种和牲畜种群。历史证明,清王朝的一系列治藏政策和举措是符合西藏实际且行之有效的。也可以说,清王朝二百多年间对西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有效、最彻底、最完全的统抬。 本研究通过追述元、明代西藏社会形势及农牧业基础、记述清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清王朝对西藏的全面施治,分析了清王朝统治时期西藏农牧业发展情况和特点,揭示了封建农奴制度下西藏人民忍受着压迫和剥削同时却为社会创造 一了大量财富的历史史实,进一步揭示了清代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通过对清王朝近三百年统治后奠定的经济基础与当代的比较,从而提出了对当代发展西藏农牧业经济的启示。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面临产业结构转换的严峻挑战,并步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全国产业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又在农村,也就是说怎样使农民增收。这也是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农民增收问题,提出有效的增加
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在化工、生物、医药、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纳米材料常遇到难以分离的问题,限制了其在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的应用。
目的探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应对策略、自尊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工作压力量表、工作压力应对策略调查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量
本文所要论述的华侨农场指的是20世纪中叶东南亚地区大规模排华的历史背景下,更确切地说是在1960年印度尼西亚大规模排华的情况下,我国为安置大量归侨而大量设置的农场,因此论文
农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由于土地利用的外部性的存在,政府调控变得尤为重要。而政府的调控需要对农地非农化的规律及其存在的区域差异
南山种羊场和榆树沟镇牧业队的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代表了新疆天山北坡中段的草地畜牧业生产体系,从南向北由高山至平原,其天然草地具有典型地带性分布规律。研究中发现系统内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蓬勃发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迅速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失地农民,在从农民转化为市民这一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如若处
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即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农民问题是核心问题。市场化趋向的改革开始以后,中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或者即将成为失地农民。随着被征地农民群体扩大,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