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沟蚀发育历史、速度和关键过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黑土区作为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但目前面临着黑土区水土流失日愈加剧,沟道侵蚀严重等问题。沟蚀发育过程复杂和影响因素耦合,数据资料获取困难,加之缺乏长期观测数据,因而沟蚀发生发展过程和机理一直是土壤侵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东北黑土区切沟活跃,沟蚀发育历史、速度、控制因素和关键过程尚存在较大争议的现实。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光荣村小流域的切沟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目标有:1)比较研究区域的高分历史遥感影像结合无人机定期监测现代切沟的技术,监测流域内典型切沟的历史分布演变、体积变化及与地形特征、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确定沟蚀发育过程、速率及关键影响因素。2)通过无人机航拍和差分GPS地面测量,结合典型切沟沉积区土壤剖面及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方法,反演典型切沟形态发育的水文过程,确定沟蚀发育历史、沉积速度及控制因素。3)通过野外原位水分模拟试验,明确冬季前土壤水分含量通过冻融交替、融雪径流汇集和干湿交替对沟壁裂隙的影响,揭示崩塌关键时机及控制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量化了黑土区小流域切沟长期发育特征和侵蚀速率。基于1968年和2018年的高分遥感影像分析了光荣村小流域切沟侵蚀分布、形态演变特征和长期侵蚀速率,及与地貌特征、地表径流、农田机耕道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合无人机结合差分GPS监测4条典型切沟发育过程,估算季节尺度和年际尺度下侵蚀外营力作用下侵蚀速度和侵蚀沉积量。东北黑土区长期和短期切沟侵蚀十分严峻,50年间沟头前进速率2-3.4 m yr-1,长期侵蚀土量为25.7-44.7 t ha-1 yr-1,2018年雨季短期监测切沟侵蚀速率为381 t ha-1 yr-1,相当于流域范围内2.7 cm厚度的土壤被侵蚀。(2)探究了黑土区小流域切沟侵蚀历史和沉积速率。基于切沟土壤剖面特征分析、分层采样测试、沉积物溯源和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方法,明确小流域侵蚀历史和过程及估算侵蚀沉积速度,探究长期切沟演化驱动机制。典型切沟沟壁出露土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黑土层、黄土母质层、黄砂层、混合粗粒砂和泥页岩的基岩层。通过分析和测量结果可知,各层次之间土体构型和特征差异显著,切沟横截面形态与出露土层密切相关。研究区典型小流域切沟沉积层剖面保存完好,分层清晰。研究区域整个土壤侵蚀过程不超过100年,大规模的切沟侵蚀的发育时期不早于60年代。在1900年清政府宣布开垦时,土壤侵蚀问题并不显著,第一阶段毁林开荒伴随着快速的坡面侵蚀。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扩大,小流域所有原生植被被砍伐转化为耕地,随之发育了严重的切沟侵蚀。通过标志性沉积物溯源结合放射性同位素137Cs和210Pbex示踪可得,典型切沟沉积区的沉积速率大于1.8-2.2 cm yr-1。(3)分析了典型小流域陡坡区域退耕还林后,林下仍有切沟活跃的原因。基于无人机航测结合地面差分GPS监测小流域及切沟地形特征,结合村民走访调查土地利用历史的方法,分析了典型切沟形态特征与形成过程及原因。活跃在护坡林下的切沟与常见切沟形态有较大差异,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扭曲形态,如“S”型,“之”字型和肋状,这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历史关系密切。通过切沟形态特征与土地利用历史等分析可知,切沟往往是农业梯田废置后疏于定期检查与维护,导致梯田面有倾斜坡度以及梯田梗缺失,进而改变了原有的汇水路径或增大了汇水面积有关。农业梯田的不合理设计和修建,以及废置后的不及时检查和维护,是研究区还林后仍有密集的活跃切沟发育的主要原因。建议增修垂直于梯田梗的截留土梗,以拦截径流,增加入渗,对于已经还林的农业梯田,应该引起更多关注,重点已损区域要及时和维护定期检查。(4)揭示了沟壁崩塌关键时机及控制因素。基于冬前布设野外原位监测小区,控制冬前土壤含水量差异,初步探究了冬季前土壤水分含量通过冻融交替、冻融/融雪径流汇集和干湿交替对沟壁裂隙形成的影响。距离沟壁不同距离的土壤含水量差异对沟壁裂隙生成和土体崩塌有影响,距离沟壁越近,含水量的影响越大。冻结期土壤温度自上至下逐渐降低,土壤中水分从上至下逐渐冻结,此阶段为单程过程。融化期为双向过程,表层和地层逐渐向中间层融化,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上层融化下层冻结,土壤水下渗遇到冻结层,融雪径流产生。裂隙主要形成于4月10日后,与冬前含水量差异密切相关,冻融和融雪径流阶段崩塌量占总崩塌量的18.5%。雨季崩塌量显著持续增加,受降雨影响的崩塌量占总崩塌量的71%。本研究通过多尺度研究方法,首次较系统地研究了黑土农业开放过程中小流域中侵蚀沟发育和发展的关键过程,明确了黑土侵蚀沟发展速度。基于历史遥感影像分析和无人机航测技术得到的研究区切沟历史和发育过程结果,与沉积区土壤剖面取样结合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和村民走访的方法得到的结果高度吻合。导致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切沟发育的关键因素除地貌类型、汇水特征、植被、土地利用之外,地表径流的加速汇集与农业机耕道、废弃梯田密切相关;机耕道是侵蚀沟形成的重要原因,梯田退耕还林可能加剧侵蚀切沟的发展。研究区切沟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农业开发,目前侵蚀沟发育速率仍然高举全球前列。野外原位试验监测表明冬前含水量通过冻融交替和干湿交替过程影响沟壁裂隙发育和崩塌。研究黑土区沟蚀发育过程和关键过程作用机制,可为黑土区切沟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黑龙江流域是全球高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功能维持以及黑土生产力保护的重要区域。过去几十年,该流域的中国部分发生了大规模的草原、湿地和森林向耕地的转变,导致该流域面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另外,由于地处中高纬度,该流域的生态功能在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双重压迫下,使得相关问题更加严峻。这一过程中土地利用、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碳汇功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受未来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影响,亟待在区域水平揭
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毁灭性大豆(Glycine max)病害。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结合抗性品种和非寄主品种轮作,但由于土地的有限性,轮作受到限制;高毒有效的化学杀线虫剂已被禁止或者限制使用;SCN在田间是混合群体,存在多个生理小种;目前大多数抗性品种的抗性单一,东北的抗性资源更有限,
大豆(Glycine max)是非常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孢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CN)是限制其产量的重要土传病害之一,因其生理小种复杂和孢囊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等特点,导致线虫防治困难。化学农药虽然能有效的防止SCN,但高毒高残留使其停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抗病品种抗源单一并且抗性极易被打破;生物防治田间不稳定等等,这些局限性增加了防治难度。因此,目前最热门的研究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土空间开发方面开始出现无序乃至失控的局面,过多的资源、能源被消耗甚至枯竭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正逐渐变得不可持续。如何科学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命题。限制开发区域作为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中人地关系协调的难点与问题地区,对其开展绿色发展与产业配置契合关联关系
本论文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和德惠黑土研究基地2004年建立的“黑土空间移位长期试验”为平台,结合原位样点,对5个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SOM1.7、SOM3、SOM5、SOM6和SOM11)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群落及功能进行了研究。采用培养法(培养时期),对原位点5个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温度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基于海伦黑土空间移位长期试验,采用PLFA方法,研究了土壤有机
苔草草丘湿地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类型,具有生物固碳、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水文条件在苔草草丘湿地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演替方向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受气候变化和工农业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影响,湿地水文情势改变。近年来东北地区苔草草丘湿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苔草草丘湿地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以东北地区苔草草丘湿地为研究对象,
四吡咯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氮/硫同化作用等一系列生物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四吡咯代谢负责叶绿素前体合成,对于叶绿素的合成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吡咯代谢的紊乱直接影响植物的叶绿素形成、进而影响叶绿体的发育和植物光合作用。尽管目前在水稻,拟南芥,玉米等作物中关于四吡咯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已有报道,但大豆中此类工作尚未开展详细的研究。本论文对大豆类病斑突变体Glycine max lesion
大、小兴安岭森林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可能会改变森林植物组成及结构,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以往研究缺乏从长期历史变化,人为影响及气候变化趋势下森林植物特征及碳汇功能的响应及对其复杂耦合关系的解析,这限制了基于碳汇总量及其稳定性提升的科学管理措施的提出。本研究以大、小兴安岭森林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历史小班台账数据为基础结合调查数据探讨东北典型森林乔木60年碳汇功能演变过程及
在农业管理措施中,秸秆还田是补偿土壤有机碳损失的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后,通过土壤团聚体的闭蓄以及与土壤矿物结合等物理保护作用,形成土壤有机质。与此同时,新添加的秸秆碳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的分解,即产生由微生物共代谢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因此激发效应可能受土壤团聚体物理保护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表观激发效应)的影响。但是,秸秆还田过程中物理保护作用如何影响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尚不
泥炭沼泽虽然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其碳储量却占全球土壤碳库的30%,是全球巨大的碳汇。工业废气以及农业化学肥料通过大气沉降与径流方式已经广泛地改变了泥炭沼泽营养物质水平。泥炭沼泽因为氧化还原环境的独特性,铁成为一种相对活跃的元素。因此,开展营养物质输入对铁碳关系影响的研究对泥炭沼泽有机碳稳定机制认知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长期施肥的开垦(水田)与天然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