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录》研究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大枢是清代著作家和方志学家,其创作的《西征录》可称之为寄情写实的精神依托。此书体裁多样,集诗、文于一体;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包含山水风貌、地理资源及宗教民俗、文化史学等,是有清一代地方文人著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颇为值得珍视。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将从王大枢生平考略及其交游对象与空间、《西征录》版本述略及其诗文创作特点与价值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整理与探析。全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通过成书背景与结构,进行宏观概述,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学与文献价值。由于《西征录》广泛纪游,进而对该著作进行“游记”范围的概念界定。另外,探讨出《西征录》现行研究的缺失与不足,旨从研究意义与方法上进行选题探究。第一章为王大枢生平考略及《西征录》版本述略。在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的分歧状态下,对王大枢的生卒年进行探讨辨正,确考其真正生卒年为1732—1816年;对其家世、著述进行宏观梳理,可知王大枢品性优良,学识渊博;接着对其行迹进行考述,窥探一生经历中的标志性事件,还原生平本真。通过对《西征录》现存五个版本进行介绍,并从识言、序言、目录、图画四个方面进行版本之比较,探析各版本内容差异,还原古籍原貌。第二章为《西征录》作者交游考述。王大枢在疆13年,交游对象广泛。在地域群体的交游对象上,主要可分为驻镇官员、遣戍废员两类。驻镇官员中,其与皂佑斋、保宁、李又泉等人交游密切;遣戍废员中,其与朱梅芬、杨廷理、陈庭学、华秋岩等人过从甚密,从而窥探出“抱团取暖”的流人交游形态特征。在空间视阈下的文学交游上,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空间主要有听荷书屋、鉴远楼、绥园等,再现出物理与生命交织的光辉景象。从以上两个方面,探知以作者为代表的历史流人由个体走向群体,折射出流人的生存现状与情感状态。第三章为《西征录》诗歌研究。通过统计诗歌数量并总览相关卷册内容,可知王大枢本人所作诗歌数量繁多,各体兼擅。其诗体取向上喜作律诗、绝句,诗学倾向上以宗唐为准绳,创作模式上表现出标题即所写、内容有注解、吟咏多组诗的特色。内容上将其分为“兴”、“观”、“群”、“颂”、“怨”五个大类,从而展现诗歌所承担的不同社会功能,窥见清代流人诗作的共同风貌,并揭示出王大枢在不同阶段的人生书写与思想感情。第四章为《西征录》散文研究。散文数量同样蔚为大观,通过从宏观上了解创作之数量与布局,并追溯《西征录》创作上对方志编写的承续,纪行方面对区域书写的开拓,从而揭示其中的史地纪实与考据精神。内容上进一步探析对清代西域印象的重写,捕捉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方面所蕴含的文献考据价值。对其创作上鲜明的考据学风特征进行溯源探析,深入解读王大枢写作背后所尊崇的乾嘉考据学风,从而再次彰显写作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心已从生产空间转向生活空间,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也从土地的外延式增长转向空间资源的内涵式调整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在社区层面,社区生活圈模式应运而生,但随着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社区生活圈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影响着住区实际建设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发展。回望居住小区模式,其在我国已然经过了长期发展,涉及社会、机制体制、经济等诸多复杂的因素,很长一段时间内
学位
报纸
报纸
<正>近年来,甘肃省西和县公安局西高山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将“一标三实”工作作为夯实社区警务的有力抓手,贯穿于各项重点业务工作之中,使“一标三实”和社区警务工作相关联、相促进,切实筑牢了打击违法犯罪、综合治理、服务群众的根基,维护了辖区平安和谐发展,为“三抓三促”行动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期刊
鉴于目前的碳中和目标与天然气短缺的情况,以北京市为例提出利用燃气热电联产与地源热泵耦合替代燃气锅炉供热的方案,该方案将燃气热电联产产生的电能直接用于地源热泵供热。根据北京市供热实际数据,对燃气热电联产耦合地源热泵供热方案和燃气锅炉供热方案的热力学性能和二氧化碳排放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燃气热电联产耦合地源热泵供热方案不仅提高了化石燃料利用率,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相同单位供热
期刊
报纸
《中语大全》中的副詞字是该书独分的一类词,数量多,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其内部的复杂性,不能简单的将其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一词类。我们从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角度对这些词进行全方位的描写,发现这些词部分可归入副词、连词、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范畴;本文还将书中的其他词类与副詞字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些词可跟部分副詞字归为一类,同时对书中的“非现代汉语用法”进行分析,最后发现,《中语大全》中的词语分类标
学位
明传奇《白罗衫》,上承唐小说和元杂剧,下启现代昆曲以及各地方戏的改编,又有同时期的明代拟话本小说《苏知县罗衫再合》与其相互映照。其影响力在时间上不可谓不长,在地域上也不可谓不广。虽然《古本戏曲丛刊》中保存的版本不完整,但所幸还有其他版本存世,由朱恒夫教授将其根据几个版本补充完整,收录于《后六十种曲》,让这一宝贵的古典剧目完整地保存下来。从清至今这一剧目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但是学者们对它的深入研究还远
学位
明清时期,宿州地区曾多次纂修地方志,其中保存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然而,目前学界对于《宿州志》所辑录诗歌的研究尚不完善,殊为可惜。是以在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汇总现存《宿州志》所录四百余首诗歌,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题研究,借此更为透彻地通晓宿州地区的文学生态。论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章《宿州志》及其诗歌收录。梳理历代《宿州志》存佚情况,通过列表的方式统计现存六部《宿州志》诗
学位
<正>一个镇,出了几本红书,或许不为奇。但如告诉说,这个镇还拍了一部红色电影,建了一个很有规模的红色纪念馆,就让人惊诧了。宜兴市太华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因境内太华山而得名。这里曾是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的驻地、苏皖区党委和苏南行政公署机关的所在地,素有“苏南小延安”美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