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稻飞虱是一种对水稻高产、稳产影响极大的害虫。目前的防治手段主要采取“进攻”的化学防治杀死稻飞虱,从而达到保护水稻的目的,然而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害虫的抗药性,还造成了环境中农药残留污染问题。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基于“防御”策略的防控稻飞虱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天然物质为主要成膜材料,筛选出了一种新型、绿色、能防控稻飞虱的阻吸膜,对其室内阻吸活性及田间防控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评价了其在稻田环境中的安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步筛选出五种较好的成膜配方。通过判定成膜溶液的粘稠度、延展性和拉丝度,筛选出五种成膜较好的配方,分别是:配方1:12.5%松香,10%菜油,1.5%海藻酸钠,7.5%蛋白胨,2.5%乳化剂,66%水;配方2:12.5%松香,10%菜油,1.5%海藻酸钠,15%蛋白胨,2.5%乳化剂,58.5%水;配方3:12.5%松香,10%菜油,2.25%海藻酸钠,7.5%蛋白胨,2.5%乳化剂,65.25%水;配方4:5%可溶性壳聚糖,5%聚乙烯醇PVA-124,90%水;配方5:6.7%可溶性壳聚糖,3.3%聚乙烯醇PVA-124,90%水。2.优化出了一种褐飞虱阻吸膜剂。以水稻幼苗为试验载体,测定五种初步配方的室内阻吸活性,3 d后配方3与配方5的褐飞虱校正死亡率较高,均为26.67%,配方4褐飞虱校正死亡率最低,为17.24%;5 d后配方3褐飞虱校正死亡率较高,为46.43%,配方2褐飞虱校正死亡率最低,为25%。通过改善配方3的成膜性、延展性和防腐性,优化出了一种褐飞虱阻吸膜,其配方为:12.5%松香,10%菜油,3%海藻酸钠,8%蛋白胨,2.5%乳化剂,1%苯甲酸钠,63%水。3.探明了阻吸膜对褐飞虱的室内阻吸活性。分别以水稻幼苗和分蘖期水稻为供试载体,测得阻吸膜稀释100倍时对褐飞虱阻吸活性较好,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8.62%和59.26%,其活虫增重分别为0.11 mg和0.14 mg,显著低于空白处理活虫增重0.82 mg和0.84 mg,减重率分别为86.59%和83.91%;稀释25倍、50倍、200倍、400倍时,褐飞虱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1.03%~55.17%和33.33%~55.56%,活虫减重率分别为32.93%~81.71%和18.39%~78.16%,表明褐飞虱阻吸膜起到了阻吸的作用。4.明确了褐飞虱阻吸膜的理化性质。褐飞虱阻吸膜的p H范围是6.34~6.91;粘度范围是108~114 Pa·s;固含量约为38.62%;阻吸膜稀释成25、50、100、200、400倍后成膜时间约为1.62~4.82 min;阻吸膜稀释成25、50、100倍,进行室内模拟降雨,测得其固含量流失率约为45.15~50.12%,表明褐飞虱阻吸膜具有一定的耐雨水冲刷能力。5.确定了褐飞虱阻吸膜对水稻的生长影响。通过对水稻幼苗喷施褐飞虱阻吸膜后测定水稻苗的株高、鲜重、干重及叶绿素含量发现,水稻苗株高同天差值为1.1~2.5 cm,差异不显著;水稻苗鲜重、干重同天差值分别为0.0251~0.0892 g和0.0018~0.0197 g,且其差值最大时,空白处理鲜重、干重最低;总叶绿素含量同天相差为0.1868~0.4551 mg/g,差异不显著。表明褐飞虱阻吸膜对水稻生长基本没有影响。6.评价了阻吸膜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控效果及安全性。在黄平县旧州镇进行了褐飞虱阻吸膜田间防控试验,试验表明,阻吸膜稀释50倍的防效较好,其平均防效为64.21%。阻吸膜稀释50倍加异丙威的防效最好,平均防效为71.70%,显著高于异丙威(64.04%)和阻吸膜的防效。水稻收获时,在稻田土壤和植株中均未检出松香酸,表明该阻吸膜对环境友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