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中的一种货币现象,是指一个经济体货币的行使职能全部或部分的被另一经济体的货币代替。一般而言,货币替代现象在处于转型期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内比较普遍,引致货币替代的主要原因是高企不下的通货膨胀率。若货币替代情况严峻,会使汇率波动加大、国内货币需求扭曲,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从而阻碍金融及经济发展。但基于经济特点、地缘关系,中国香港人民币对港币的货币替代有其特殊的一面,中国香港货币替代现象与大多数文献所提及的因素如缺乏法律监管、高通胀、对通胀和汇率贬值的预期等无关,并未带来诸如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香港的人民币对港币的货币替代现象属于在拉丁美洲出现过的新货币替代现象(Sebastian,1993)。在这种货币替代现象下,居民不仅仅因为价值储藏动机而持有外币,而且也在交易支付中广泛使用外币。
港币与人民币间的货币替代属于非对称替代,在不同时期替代关系不尽相同。2004年之前,主要是港币对人民币的替代,比如在中国大陆的华南地区,为了便利与贸易,许多大陆居民持有港币用于贸易结算。而2004年之后,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人民币与港币间的利差,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程度越来越大。香港货币替代的成因和发展变化不同于一般的货币替代现象,它反映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地位,也是大陆与香港间密切的经贸关系的体现。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在中国香港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逐步向完全可兑换过渡。中国香港2011年2月份跨境贸易结算的人民币汇款总额为874亿元,人民币存款在2011于2月底达到4077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存款以及跨境贸易下的人民币汇款总额都在快速增长,香港地区的人民币资金池出现雏形,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率迅速增长。
货币替代受诸多因素影响,传统理论认为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国民收入水平、货币制度、国际贸易规模等宏观因素,也包括两种货币实际收益率差异和本外币之间的汇率等微观因素。本文对传统理论进行回顾后,结合中国香港的实际情况,综合了部分解释因素,认为中国香港对人民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名义汇率水平、国民收入水平、两地的利率水平及其差异、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和中国香港的通货膨胀水平。其中,本文侧重研究了中国香港人民币名义汇率和人民币替代港币的货币替代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建立了人民币对港币替代程度与港币名义汇率及其他因素间的VAR模型,对中国香港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现象进行经验分析。通过脉冲分析、协整检验和方差分解分析货币替代程度与其他相关因素问的相互关系。脉冲分析表明,汇率对货币替代程度有比较大的影响,但货币替代程度对汇率的影响却很微弱。协整检验表明,中国香港人民币对港币的货币替代程度与名义汇率、香港与大陆间的利差、中国香港CPI水平、汇率波动率以及香港与大陆贸易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一步建立的VECM模型显示,中国香港人民币对港币的货币替代程度与上述变量间一旦偏离均衡状态,由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显著为负,会很快回复到均衡状态。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贸易因素、汇率因素、和利率因素是影响货币替代程度的主要因素,三者合计对方差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为61%,而汇率替代程度自身的滞后项对方差的预测误差的贡献度约为35%。具体来说,贸易因素对方差的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之和约为30%,贸易因素对货币替代的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这也和大陆与香港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持续增长相符,政策性因素对货币替代率的影响不容忽视。汇率因素对方差的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之和约为16%,利率因素对方差的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之和约为15%,汇率及利率因素对中国香港人民币对港币的货币替代率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可见,中国香港居民对人民币资产的持有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人民币的高利息,其背后动机在于资产的保值和投机。
总之,在人民币持续坚挺、两岸利差不断扩大、大陆与香港跨境贸易结算规模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香港人民币对港币的货币替代现象会进一步上升。如何利用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人民币在大陆与香港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