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生成下降与β-葡萄糖苷酶表达酿酒酵母提高浓醪发酵产醇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料乙醇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质燃料;充分挖掘和利用生物质原料,从各个环节提高燃料乙醇产量、降低成本,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浓醪发酵(very high gravity fermentation,VHG)能减少能耗、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在工业生产上具有极大优势,但同时也对发酵菌种和工艺带来了更大挑战。如何实现高固含量下的快速生长发酵、提高原料利用率而高效产醇,是浓醪发酵用菌种改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实现此目的,本研究进行了如下菌种改造和浓醪发酵优化评价工作:
  对实验室前期构建的甘油生成下降酵母工程菌株进行玉米浓醪发酵潜力评价:对菌株Ka-4#进行了200~450g/L葡萄糖摇瓶厌氧发酵评价,显示在300g/L葡萄糖下乙醇得率(ethanol yield)最高,达到理论值的97.04%;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玉米料浆30%固含量、液化、同步糖化发酵基本评价工艺体系;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结果确定了最佳工程菌株Ka-5#,及尿素和酵母提取物的最佳添加浓度1g/L和4g/L;进一步摇瓶对比评价结果显示:菌株Ka-4#、Ka-5#和安琪酵母TH-AADY摇瓶72h内发酵最大乙醇浓度分别为136.3、142.9和132.7g/L,而最大甘油浓度分别为7.8、7.9和10.9g/L;菌株Ka-4#产醇最快,发酵24h乙醇浓度已经达到其最大值的95.3%;
  将上述产醇快的菌株Ka-4#的α型单倍体和产醇终浓度高的菌株Ka-5#进行mating结合,考察所得二倍体菌株的玉米浓醪发酵潜力:首先通过交配型转换获得Ka-4#的α型单倍体菌株Kα-4#,然后将Kα-4#和Ka-5#进行结合获得二倍体菌株Kaα-1#~Kaα-10#;发酵结果显示其中的Kaα-5#菌株集中了亲本产醇快而产醇浓度高的优势;
  Delta整合方法构建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表达菌株并进行酶活测定:先构建得到delta序列为同源臂的整合质粒pGδRU-BGL,酶切线性化后转化工业菌株单倍体衍生菌株Kα,筛选得到BG表达菌株Kα-BG1~Kα-BG7;酶活测定结果显示菌株Kα-BG2和Kα-BG6具有最高的BG总酶活,分别为0.24和0.27U/mL/OD600;
  上述三类工程菌株的木薯和玉米浓醪发酵对比评价:1)建立木薯原料浓醪发酵工艺评价体系,并以菌株Ka-4#为菌种考察了固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35%固含量下乙醇浓度最大(165.7 g/L),但32.5%固含量对应乙醇得率最高(89.3%);2)考察木薯和玉米糖化过程中单独添加BG的作用:在35%固含量木薯料浆和30%固含量玉米料浆的糖化步骤添加诺维信BG酶制剂,结果显示:木薯料浆糖化酶、糖化酶+BG和BG处理的最大葡萄糖浓度分别为375、415和210g/L;而玉米料浆相应处理的最大葡萄糖浓度分别为230、252和148g/L;证明BG有助于料浆葡萄糖的释放;3)对比评价32.5%固含量木薯料浆和30%固含量玉米料浆发酵效果:菌株Kα-BG2、Kα-BG6和TH-AADY对两种料浆的发酵对比实验证明Kα-BG2的最大乙醇浓度较Kα-BG6分别高3.34%、2.33%;选择四个菌株Ka-4#、Kaα-5#和Kα-BG2和TH-AADY进行72h发酵对比评价,结果显示:木薯料浆最大乙醇浓度分别为159.6、167、163.5和155.8g/L,甘油浓度分别为9.23、10.17、12.06和12.96g/L,乙醇得率分别为88.7、92.8、90.8和86.6%;玉米料浆相应分别为131.8、137.3、133.0和127.2g/L,甘油浓度分别为7.59、8.04、9.15和9.82g/L,乙醇得率分别为87.8、91.6、88.7和84.8%;对Kα-BG2以外菌株,额外添加诺维信BG的处理较仅添加糖化酶的处理,乙醇浓度增幅1.89%~3.86%不等。
  综上,甘油生成下降酵母工程菌株能很好地适用于玉米和木薯的浓醪发酵,甘油生成低;而mating方法构建二倍体菌株和表达β-葡萄糖苷酶则能进一步有效改进玉米和木薯的浓醪发酵性能,加快产醇,和/或提高最大乙醇浓度和乙醇得率。
其他文献
苔藓植物可以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倍半萜化合物,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倍半萜合成酶是生物合成倍半萜化合物的关键。本课题组发现一种苔藓植物长萼叶苔(Jungermannia exsertifolia)可以产生多种倍半萜化合物,并在对其转录组进行分析时,筛选到倍半萜合成酶基因MTK。本论文围绕倍半萜合成酶基因MTK进行了如下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MTK基因的的开放阅读框为1068 bp,编码355
学位
染料的广泛使用正在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多种吸附剂用于染料废水的处理。然而,吸附剂必须是低成本、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的,并且具有良好的染料吸附性能。鉴于此,本文设计以天然来源的聚合物材料―微晶纤维素(MCC)为骨架,以环氧氯丙烷(EPH)为交联剂,制得交联微晶纤维素-环氧氯丙烷复合材料(MCC-EPH);采用共沉淀法将四氧化三铁(Fe_3O_4)包覆于MCC-EPH表面,制得磁性交联
学位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直接导致全球各地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和环境的污染,因此,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生物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特异性高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研究关注,其中甲酸脱氢酶常被用来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为化学品甲酸,但是甲酸脱氢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需要外界持续供给价格昂贵的辅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因此利用太阳能这种可持续能源再生NADH驱动酶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学位
利用化学药物的抗肿瘤化疗是临床常用手段。化疗药物多为口服或静脉注射的系统给药,由于缺乏靶向性,药物利用率低且毒副作用明显。可注射的温敏水凝胶为肿瘤局部靶向给药和长效释放提供了解决思路,其中,基于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粒构建的可降解温敏水凝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PCL-PEG-PCL纳米粒存在细胞胞吞效率较低、药物释放很慢等问题,严重制约其体内抗肿瘤疗
学位
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是一种新兴的零维碳基纳米荧光材料,由于其显著的量子限域效应、边缘效应和表面状态,与其他传统荧光材料相比,显示出诸多优异的理化性质,如良好的水溶性、强荧光性能和荧光及尺寸稳定性等,同时具有优异的细胞相容性,因此在细胞成像、分析检测、药物传输、光催化及光电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潜力。本文主要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细
学位
目前,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阻碍社会健康发展,是需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光催化氧化技术以其应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VOCs脱除的前沿技术。然而大部分研究者只专注提升催化剂本身的性质以及特征而忽略光催化剂的形态和载体结构形式对光催化降解VOCs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电泳沉积和壳聚糖粘结两种方法,制备出涂层形态的催化剂Bi2O3,载体选用卷制的具有波浪形立体结构的不锈钢丝网筒。
学位
超支化纳米粒构成的单分子胶束在生理环境下非常稳定,且分子结构易于设计和定制,适合于负载各种药物进行药物递送。烯烃基封端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试剂可直接通过RAFT聚合一步形成超支化纳米粒,并赋予不同的性能。本文针对肿瘤组织低pH与高谷胱甘肽浓度的特点,采用二硫键修饰的烯烃基封端的RAFT试剂制备了疏水内核含有醛基、亲水外壳为聚乙二醇的超支化纳米粒(HVE),并通过亚胺键将抗癌药物阿霉素
学位
本文采用实验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Winpak填料的液-液单相混合过程、强化混合机理及液-液两相混合过程进行了研究。  首先,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测量液-液混合性能的实验装置,对Winpak填料在相同密度、粘度的液-液单相混合过程中的混合性能进行测试。选择Standardk-ω湍流模型,建立了液-液单相混合过程的CFD模型,并与实验测量结果对比,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吻合效果较好,验证了CFD模型
学位
靛玉红是一种双吲哚类生物碱,是我国传统中药“当归龙荟丸”的主要活性成分,同时也是染料靛蓝合成时伴随生成的一种红色同分异构体,其可被用于治疗包括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然而,长期以来靛玉红一直被当做靛蓝生产的副产物,其微生物生产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在本文中,首先通过筛选构建了表达黄素单加氧酶fmo重组大肠杆菌工程菌,使其能够以色氨酸为底物生产靛玉红,其产量为2.3mg/L;为进一步提高靛玉
学位
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态势,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非常大。但煤炭资源使用效率低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有待解决,发展煤制燃油技术是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的重要途径。加氢脱硫是最高效的脱硫工艺之一,催化剂是影响脱硫效果的关键因素。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加氢脱硫催化剂对于煤制燃油技术的发展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钼基加氢脱硫催化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