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对非条件性刺激唤起酒精奖赏记忆再巩固的影响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qing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酒精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与酒精相关条件线索关联的奖赏记忆长期存在是导致渴求和复饮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干扰奖赏记忆是治疗酒精依赖的关键。有研究表明,干扰条件性刺激唤起奖赏记忆的再巩固过程,可消除与条件性刺激关联的奖赏记忆,但却不能消除未与该条件性刺激关联的奖赏记忆。然而,酒精依赖患者常常会不断形成多个条件线索相关的奖赏记忆,暴露于这些条件线索中,可唤起酒精奖赏记忆,引起渴求,导致复饮。为全面消除酒精奖赏记忆,本研究采用非条件性刺激唤起酒精依赖患者奖赏记忆后,予以普萘洛尔进行干预其奖赏记忆再巩固过程,以期全面消除酒精奖赏记忆,降低渴求,减少复饮。目的探索β受体阻滞剂对非条件性刺激唤起的酒精奖赏记忆再巩固的影响,为临床上治疗酒精依赖提供新思路及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和分组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瘾医学科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酒精依赖患者81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酒精唤起-普萘洛尔组;B.酒精唤起-安慰剂组;C.酒精唤起-6小时-普萘洛尔组。2.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评估各项量表。3.试验设计本试验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一般资料采集阶段、关联学习阶段(CS+、CS-)、记忆唤起再巩固的干预阶段和检测阶段,所有酒精依赖患者均暴露于酒瓶、倒酒、饮酒等环境(与酒精相关的旧记忆),及进行中性图片(圆形或三角形)(新学习的记忆)与酒精相关的关联学习,采用非条件性刺激进行唤起奖赏记忆后,立即给予安慰剂20mg或普萘洛尔20mg或6小时后给予普萘洛尔20mg,在关联学习、唤起和检测过程中均进行心率和血压的监测,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酒精渴求(与酒精相关的旧记忆)和偏爱(新学习的记忆)程度,以评估奖赏记忆。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被试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各项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关联学习阶段(CS+、CS-)关联学习CS+时,关联学习后与关联学习前相比,三组组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学习前、后三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学习CS-时,关联学习后与关联学习前相比,三组组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学习前、后三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记忆唤起再巩固的干预阶段唤起后与唤起前相比,三组组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唤起前、后三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检测阶段(1)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检测检测后与检测前相比,酒精唤起-普萘洛尔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酒精唤起-安慰剂组、酒精唤起-6小时-普萘洛尔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渴求、偏爱检测检测后与检测前相比,酒精唤起-普萘洛尔组的“偏爱”、“渴求”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酒精唤起-安慰剂组、酒精唤起-6小时-普萘洛尔组的“渴求”、“偏爱”评分均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条件性刺激唤起奖赏记忆后在再巩固时间窗内予普萘洛尔进行干预能够降低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渴求。2.唤起奖赏记忆后在再巩固时间窗内予普萘洛尔而不是安慰剂干预可以干扰再巩固过程从而影响酒精相关渴求,超过再巩固时间窗-唤起奖赏记忆后6小时再予普萘洛尔不再对酒精相关渴求造成影响。3.非条件性刺激唤起奖赏记忆,在再巩固时间窗内经普萘洛尔干预后可以消除新学习的和旧的记忆与酒精相关的记忆。
其他文献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且社会功能损害大、自杀率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其治疗仍是精神科难点,虽然目前药物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但其药物治疗的具体选择较为复杂。调查发现,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治疗用药的合理性有所增加,但是不合理用药仍然存在。本院作为新成立不久的市级精神卫生机构,其用药的合理性更需多
背景近年来,ASD患者人数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等与ASD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关于ASD的发病机制尚未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表明,ASD并非某单一因素作用导致,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次研究目的为调查母亲在孕期及围产期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与ASD发病
背景冠心病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在全部心血管病患者中,约一半死于冠心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健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而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冠心病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和治疗效果中产生重要影响,多数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也反过来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加重心力衰竭,影响治疗效果。目的本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病因不明,易复发,致残率高等。代谢综合征也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病因复杂,起病潜隐,难治愈等。双相情感障碍与代谢综合征共病使临床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高。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共病代谢综合征的现象虽然一直备受精神医学领域的关注,但是代谢综合征在精神分裂症中研究较多,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双相情感障
背景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特征的一种病程迁延性精神疾病。患者明知这些观念或行为没有现实意义,是多余的,并且常常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世界范围内报告的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0%,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2.4%。强迫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它是和神经生化、遗传、人格缺陷、精神应激以及其他社会心理
背景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有多种病程演变,是一种终生反复发作的疾病,会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和生存质量降低,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少明确的客观诊断指标。随着研究者对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联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微生物-肠-脑轴越来越被认可。目前,基于微生物-肠-脑轴途径探究双相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多是横断面研究,且多集中在双相障碍抑郁相,对躁狂相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1.对比双相
背景卒中后抑郁(PSD)指发生在卒中后以情绪低落、精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综合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通过增强或抑制大脑皮质兴奋性发挥作用的神经调控技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凭借非侵入、易操作和高时空分辨率等特点为研究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新方法。前额叶-边缘系统是脑内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路,参与情绪处理的过程。三重脑网络模型包括默认模式网络(DMN)、执行控制网络(ECN
背景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障碍。PSD的生理病理机制复杂,其中神经免疫炎症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抗氧化反应元件(NF-E2-related factor 2/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Nrf2/ARE)信号通路是机体抵抗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的重要防御机制之一。因此,调控Nrf2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慢性重型精神疾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群,主要包括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社交退缩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脑白质发育轨迹的变化与精神分裂症关系密切。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onset schizophrenia,CAOS)是指于18岁之前发病的患者。与成人患者
背景脑卒中在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病因中高居第一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基本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的趋势,而东北地区的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回归社会都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配偶是脑卒中患者首要的照顾资源,且承受较大的生理、心理、经济及社会压力。二元压力指伴侣双方共同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