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主要采用了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以半说半唱的曲调讲唱历史、故事、传说,它是由民间口头传唱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是研究建国以后河南曲艺教育传承发生的变化及影响,在建国后根据大的历史事件又分为几个阶段:第一章主要以建国初期(19世纪50-60年代)为时代背景,阐述了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河南曲艺在曲种、唱腔唱词、从艺人员、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建国初期河南曲艺的曲种主要以河南坠子和大调曲子为主,演唱内容多为反映现实生活、宣传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告别了封建迷信、嘲讽劳动人民的曲目,曲艺的团队吸收了具有小学、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以集体收徒、团带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素养较高的青年演员;第二章通过“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政策,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河南曲艺在唱词上的变化,和“文革”时期河南曲艺在教育传承上面临的困境。唱词上,随着“文革”的发展,内容由讴歌性的“文化大革命好”发展到“造反有理”、“打到走私派”之类的内容,演出成了政治活动。在“文革”期间出现了学艺者只学不拜师、门派混淆的现象,河南曲艺的专业教育是空白时期。第三章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到19世纪90年代末期为时间脉络,阐述河南曲艺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同时面临的危机。这一时期的河南曲艺出现了许多培训班,设立了我省第一个中专级的曲艺教育机构,在理论研究上也有丰富的成果,但是“改曲从戏”使一批艺人流失,同时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出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曲艺在发展上面临困境。第四章概括了21世纪河南曲艺的发展概况,并以平顶山学院曲艺表演专业、河南商丘曲艺学校、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开设的河南坠子演唱课以及中原文化艺术学院为例,阐述河南曲艺在专业教育上的实践。第五章通过笔者采访宋爱华、张满堂和参加商丘河南坠子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听马紫晨老师发言,阐述河南曲艺在教育传承上的意义以及河南曲艺在传承上的展望。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曲艺教育传承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力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河南曲艺的发展脉络,促进河南曲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