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于他者与主体之间——徐克电影(2000年后)的女性形象分析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09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者理论一直是女性主义者用来质疑与抨击男性中心秩序的有力武器。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指出,在男性中心秩序中,女性是被男性定义和建构的人,处于男性以及父权社会的支配之下,是他者。精神分析学集大成者法国学者雅克·拉康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引入他者理论,对小写他者(the other)与大写他者(the Other)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前者是针对镜像阶段而言的,来源于主体的虚幻映射并造成对自我的侵凌,后者则与象征阶段息息相关,凡是由象征性语言符号所波及之处,都是大写他者的领地。20世纪60年代,很多电影理论家试图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转化为电影理论。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认为电影中的女性是偶像、景观、被看物,是没有深度的影像,而男主人公自由自在地掌控这个空间幻想,他在投射自己目光的同时推动着影片中的行动。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女性地位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电影也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于是银幕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看似坚强、颇具男子气概的女性角色。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开创者与女性形象的革新者徐克对女性形象也进行了更为大胆深入的革新。他镜头里的女性想要在这个男性掌权的世界里寻求更多的话语权,不惧怕大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欲望,甚至想要推翻男性中心秩序,似乎这样颠覆现有秩序的行为是突破“男性他者”、寻求女性主体意识的唯一途径。然而,徐克在传统女性的基础之上,以男性为参考而塑造一个“反女性”,实际上是对男性法则唯一性及绝对性的认可。女性话语系统的匮乏和空缺是女性主义者面临的终极困难,而处于男性中心秩序之中、运用男性镜头语言体系的男性导演徐克所进行的女性形象革新只能流于表面,无法获得女性主体性的实质。  本文认为作为男性商业导演的徐克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形象革新。然而,尽管这些经过精心设计和大胆创新的女性角色仍然是男性幻想的产物,但是她们至少已经跨出了传统女性的行列,在突破“男性他者”桎梏、寻求女性主体意识方面不断努力着。本文将选取徐克三部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2010)、《女人不坏》(2008)以及《七剑》(2005)为研究对象,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
其他文献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网络中的视听信息服务也成为了在中国最为普及的网络服务之一。网络传播环境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差异,重构着视听信息传播的模式,也使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脉络,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资本不再是国家、企业富强、成功的唯一关键因素,人才正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资源之
同人女群体是耽美文化的爱好者,是一个游离在主流视野之外但活动频繁、交往密切的亚文化群体,在中国大陆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本文是关于同人女耽美阅读行为的探索性定性研
期刊
中国期刊界近20年的发展历程,首先是以《读者》为代表的文摘期刊、以《知音》、《家庭》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期刊,这些小众时代诞生的大众期刊,形成了中国期刊的第一次浪潮;随后
上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向众人描述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蓝图——“世界的图像不是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预示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随着视
当今社会,媒介角色与功能日益多元化,媒介参与并影响社会的重大事件已是必然。巨大灾难过后既需要物质重建又不能缺少精神重建,那么精神重建中媒介可以担当怎样的责任与角色,怎样
传播学传入中国已经有30个年头,Communication一词在汉语释义中被译为“传播”、“沟通”、“交流”、“交往”等意思。在新媒体、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技术的支撑使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