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具有其特定的制度背景和经济条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相较于委托人,代理人拥有一部分私人信息,代理人不可能也不会将这些信息透露给委托人,而且这些信息也不可能被外部信息使用者识别。 盈余管理是一个普遍的企业行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近年来,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融资行为频繁发生,并且越来越受股东的青睐,尤其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喜爱。股权质押融资从属于质押担保融资,与普通的质押担保品相比,质押的股权具有其特有的风险,如被质押股权公司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市场变动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都会引起被质押股权价值的大幅减损,进而加大了银行的债权代理成本。但是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股东通过质押股权取得的银行贷款金额逐年递增,是不是意味着银行在其信贷决策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质押股票上市公司的信息,甄别出申请贷款企业的优劣? 银行在其信贷风险识别阶段的一个重要决策依据就是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然而,由于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过度依赖,企业为了争取借款机会和银行资源,会产生通过利润操纵行为粉饰报表数字以达目的的强烈动机(叶志锋等,2008)。在信贷决策过程中,银行希望企业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然而企业则希望通过粉饰报表取得借款机会和贷款资源。由于借贷双方的目标不一致,就产生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制造了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 以往对银行识别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多集中于应计盈余管理方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另一种利润调整方法——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隐蔽性高、难以被察觉、法律成本低,且受外部监管机构和审计部门的制约较少。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替代性地使用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主要看实施这两种方式的成本孰高孰低。 本文以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为研究背景,研究银行在其贷款决策过程中能否识别出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或者两者都能识别,进而说明银行的风险管控措施是否有效。对于不能识别的盈余管理方式,有待银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强化,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当前,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普遍存在不合理、效率低的现象,对非国有产权性质企业的信贷歧视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本文结合产权性质,研究银行在识别盈余管理的时候是否会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加以区别,及银行是否会区别对待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给国有企业更多的机会和优惠。 企业所处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也会对其贷款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经济转型,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此同时,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地区经济发展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均衡趋势,这为考察金融生态环境对贷款决策过程中银行识别企业盈余质量的能力的影响提供了极好的研究背景。金融生态环境能否影响银行获取和处理企业会计信息的能力,也是本文需要验证的另一主题。 本文研究股权质押融资决策过程中,企业的盈余质量对银行决策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搭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1),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详细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然后,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接着,描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并以结构图的表达形式呈现;最后,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贡献。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在文章的这一部分,详细梳理了关于本文研究对象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银行信贷决策行为以及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2)盈余管理与银行信贷决策的文献综述;(3)产权性质、盈余管理与银行信贷决策关系的文献综述;(4)金融生态环境、盈余管理与银行信贷决策关系的文献综述。 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在这一章,首先对本文所依据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债务契约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接着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推导得出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假设分为盈余管理与股权质押融资决策,盈余管理、产权性质与股权质押融资决策,盈余管理、金融生态环境与股权质押融资决策三部分,并针对各个部分分别提出各自的假设。 第四部分研究设计。这一部分包括样本选取、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首先,对本文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根据本文拟求证的三个研究假设分别建立了对应的模型。 第五部分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0-2014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在描述性统计章节,本文对全部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同时还按照产权性质和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分组描述性统计。在回归分析章节,将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分别与股权质押进行回归;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加入产权性质指标和产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的交乘项进行多元回归、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盈余管理的交乘项进行多元回归,并得出结论。最后,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 第六部分政策建议及不足。该章首先归纳总结了前面得出的结论,介绍了研究贡献,然后分别从银行角度、企业角度和监管者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并提出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的最终结论如下: (一)盈余管理是企业利润操纵的一种普遍方式,上市公司管理层不仅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还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来操纵利润。同时,我国上市公司会交替性的选择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进行利润调节;而且被质押股权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显著低于未被质押股权的公司。 (二)从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在做出股权质押融资决策时,能够识别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也就是说股权质押成功与否与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另一方面,银行做出的股权质押融资决策与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相关性,表明银行不能够识别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三)当前,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普遍存在不合理、效率低的现象,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歧视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本文结合产权性质,研究了银行在识别企业盈余管理的时候是否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加以区别。实证结果显示,银行在风险识别阶段,会更加重视非国有产权性质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而国有产权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质押融资决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结果再次证实了不管企业的产权性质类型,银行依旧无法识别被质押股权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四)考虑到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发展趋势,将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加进模型,检验其对公司盈余质量与股权质押融资决策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位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同时,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银行获取和处理股权质押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增强盈余管理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同时,我们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并不会改善银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银行没有给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的研究贡献: 第一,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是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比较匮乏。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和程序的变更改变会计盈余;同时,管理层还会使用真实交易、关联交易来操纵会计盈余。因此,在银行对企业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判断的同时,考虑银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将这一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股权质押融资决策与该指标的相关性,这是本文在内容上的创新。 第二,以往一般以抵押借款、信用借款为背景对银行识别盈余管理进行研究;研究股权质押的文献一般集中于大股东股权质押借款掏空上市公司行为以及大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及防范,且主要集中于法律制度的研究,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上市公司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热衷的股权质押融资为研究背景,研究股权质押融资背景下,银行对被质押股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同时引入了产权性质、金融生态环境变量,研究不同产权性质和金融生态环境下的银行股权质押融资决策行为,这是本文在研究视角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