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交错区逐渐成为我国土地利用问题尤其是土地流转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因此,如何在微观上规范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宏观上合理配置不同土地流转模式,以此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地流转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作为最早出现土地流转的区域之一,西安市的土地流转具有面积增速较快、土地流转模式多样、区域差异明显等特点。因此,掌握和了解该区域土地流转模式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对于从宏观上优化土地流转模式的布局,从微观上引导土地利用主体土地流转行为,促进该区域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为其他类似区域开展相关研究积累实践和理论的经验。论文首先对研究区周边县区的土地流转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构建土地流转模式经济绩效评估体系,并利用实际调研的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相关信息,从县域和乡镇2个尺度计算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经济绩效;再次,对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分析高、中、低风险条件下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空间分异,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的可能空间演化规律。综上,得到如下结论:(1)不同土地流转模式具有不同的经济绩效。这为分析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空间优化配置和演化提供了理论前提。利用构建的土地流转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可计算出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经济绩效。通过对比不同模式不同层次指标的差异,分析造成模式绩效不同的原因;(2)土地流转模式经济绩效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差异较大。农村经济发展指数所占权重最大,对模式经济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农民生活改善指数,最后是农业产业发展指数;(3)不同县域主要土地流转模式的绩效差异较大。户县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吸引力最大,其次是反租倒包,最后是土地出租;高陵县反租倒包吸引力最大,其次是合作社,最后是出租模式;蓝田县反租倒包模式的吸引力最大。(4)不同区域的土地流转模式绩效类型差异较大。从3种土地流转模式绩效类型来看,长安区各种土地流转模式的吸引力均较高,大多为强吸引力类型;高陵县大多为中吸引力类型,户县与蓝田县为差吸引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