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湿疹的选穴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刺改善急性湿疹瘙痒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湿疹及瘙痒明显的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Pubmed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10月,以针灸疗法治疗湿疹的临床文献,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及数据挖掘,分析腧穴配伍的规律。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湿疹患者共66例,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人。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奥洛他定片,连续治疗1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10天。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VAS评分、四条目瘙痒问卷评分、谢-川岛瘙痒严重度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评分和DLQI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1)数据挖掘共纳入137条针灸处方,涉及70个腧穴,总计腧穴使用频次为778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阴陵泉、脾俞、肺俞、膈俞、大椎。(2)腧穴选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阴脾经,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经外奇穴、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其中选用足太阴脾经腧穴频数最高,共203次,占总频次的26.09%,选用手太阳小肠经腧穴频数最低,为1次,占总频次的0.13%。(3)选用腧穴大多位于下肢部,其次为上肢部、腰背部、胸腹部、头面颈项部。下肢部选用腧穴频次为392次,占总频次的50.39%,头面颈项部选用腧穴频次最低,为27次,占总频次的3.47%。(4)所选用的特定穴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五输穴、交会穴、下合穴、背腧穴、原穴、八会穴、络穴、募穴、八脉交会穴、郄穴。其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为303次,占总频次的38.95%,郄穴使用频次最低,为4次,占总频次的0.51%。(5)关联度最高的腧穴组合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为曲池-合谷-血海、血海-阴陵泉-曲池、血海-三阴交-曲池、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合谷-曲池、血海-阴陵泉-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曲池-足三里-血海、曲池-合谷、曲池-血海。(6)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3个聚类群: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阴陵泉-丰隆-太冲、膈俞-肾俞-肺俞-脾俞、大椎-委中。2.临床观察研究:(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前后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四条目瘙痒问卷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四条目瘙痒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评分均下降,组内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谢-川岛瘙痒严重度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谢-川岛瘙痒严重度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评分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皮损形态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皮损形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皮损形态评分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6)DLQI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DLQI量表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DLQI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7)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2.73%,经卡方检验为χ2=4.868,P=0.02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灸治疗湿疹以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阴陵泉、丰隆、太冲为核心组穴。2.湿疹的治疗选穴应重视足太阴脾经的作用,充分利用五输穴、交会穴的特点以达到脏腑同治,标本兼治的疗效。3.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阴陵泉、太冲、丰隆联合盐酸奥洛他定片在改善湿疹患者瘙痒症状、搔抓、睡眠质量、生活状态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盐酸奥洛他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