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救援全过程的建筑及倒塌废墟体地震反应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与震后压埋人员无法获得快速有效的救援有直接关系,而地震引起的房屋建筑倒塌是造成人员压埋的主要原因。研究揭示不同结构类型房屋建筑的地震倒塌机理及其废墟特征与规律,以及复杂混乱的建筑废墟体在震后应急救援过程中余震作用下的反应机制,对于进一步掌握建筑废墟中的人员压埋及生存空间分布规律,实现现场应急救生通道快速构建,保障施救与被救人员双安全,显著提升地震现场应急救援效能,抢救压埋人员生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迫切需求。建筑地震倒塌过程及其废墟体的强余震反应模拟涉及从材料到几何拓扑的强非线性动力反应理论及数值实现问题,一直是结构工程研究难点问题中的“硬骨头”。本文围绕基于地震现场应急救援全过程的建筑倒塌过程及其废墟体强余震反应模拟难题,重点开展了我国广大城乡占比最大的五类典型结构房屋建筑地震倒塌及其废墟体地震反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建筑废墟救生通道构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以及余震作用下废墟体内救生通道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三方面的工作:1.基于地震废墟救援全过程安全性评估需求,总结了实际震害中不同类型建筑废墟的主要结构构造特征,考虑填充墙及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构造措施,将FEM中采用单元删除技术模拟震害混凝土“剥离”损伤的方法和F-DEM中采用节点失效技术模拟填充墙与框架连接失效的方法相结合,发展了FEM和F-DEM相结合的建筑地震倒塌模拟方法。该方法用等效弹簧失效准则实现填充墙与框架柱的拉结筋断裂以及填充墙与框架梁的弱接触失效,解决了传统模拟方法中失效构件消失过多导致无法在废墟体中实现救生通道构建模拟的难题。通过与1:5比例的钢筋混凝土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以倒塌过程和倒塌模式为验证指标,验证了该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采用FEM和F-DEM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五类典型结构原型建筑的地震倒塌全过程模拟分析,揭示了五类典型结构建筑的倒塌规律和废墟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准确性和计算效率。2.采用实际建筑倒塌废墟调查与典型建筑废墟数值模型分层剖切分析对比研究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四种典型的建筑废墟存活空间类型。利用LS-DYNA软件的完全重启动功能,对废墟体模型进行二次编辑,对建筑废墟数值模型进行接续计算,通过删除单元方法模拟救援搭建救生通道构建过程中的局部废墟移除和破拆结果,通过对重启动分析时增加的支撑构件施加荷载的方法模拟救援行动中的局部顶撑,提出了在建筑废墟模型中构建救生通道的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构建救生通道所必备的典型救援木支撑,设计完成了三类45组典型救援木支撑的抗压承载力试验,获得了典型救援木支撑的破坏特征和抗压承载能力规律,提出了双立柱和三维木支撑简化计算力学模型,给出了各类木支撑抗压承载力等效计算公式。将简化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模拟构建了叠饼式废墟中板柱间和倾斜式废墟中梁柱间两种典型存活空间不同救援路径救生通道,根据救援行动各环节时长试验,提出救援总时长计算公式,给出了救生通道优选原则与建议。3.考虑建筑废墟的特征、被困者存活空间尺寸等关键影响因素,以竖向位移作为废墟通道安全性评价指标,以典型木支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对应的位移均值作为废墟通道安全性评价指标限值[D],提出了适用于地震现场应急救援需求的废墟结构二次倒塌和建筑废墟救生通道安全性快速评价方法。针对叠饼式废墟中板柱间存活空间和倾斜式废墟中梁柱间存活空间救生通道优选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估,给出了不同震级的主震发生后7天救援期内余震作用下废墟救生通道发生二次倒塌的可能性趋势:随着震级的增大尤其当主震震级7.0级以上时,废墟通道发生二次倒塌的可能性呈指数增加;在救援黄金72小时内,随着时间增加救生通道的二次倒塌可能性逐渐增加;0~12小时区间,主震震级为6.0-7.4级,废墟救生通道发生二次倒塌的可能性增长趋势平缓,主震震级大于7.5级,增长趋势明显;在12~72小时区间,废墟救生通道发生二次倒塌的可能性增长趋势明显;72~168小时区间,废墟救生通道发生二次倒塌的可能性增长趋势平缓。对于仅底部楼层垮塌的建筑废墟,当主震震级≥7.5级时,建议适当提高救生通道木支撑安全系数K值。
其他文献
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凭借技术与经济优势,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场合具有大量的工程应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LCC-HVDC在电网建设中的参与度将进一步扩大,推动新基建发展。然而,LCC-HVDC采用晶闸管器件,其半控特性决定了换相过程依赖交流系统
随着“双碳”政策的提出,针对环境恶化、化石能源短缺等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前景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高效率利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更是被寄予厚望。同时,水资源的短缺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聚光热局域化界面蒸发海水淡化系统为研究主线,利用仿真模拟与实验研究,开展聚光器的设计及性能分析、聚光器
卤化物钙钛矿(HPs)是下一代光伏(PV)技术的潜在半导体材料,因为它们具有出色的光子吸收和电荷传输特性,通过化学修饰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调节,而且其薄膜制备方法经济实惠。由于这些特性,钙钛矿太阳电池(PSC)在功率转换效率(PCE)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仍有实现更高效率的潜力。前驱体盐的合理选择和化学添加剂的使用是制造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器件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本论文中,研究了一系列含氯离子的前驱
随着风电机组容量的不断提升,大型风机的塔筒高度和叶片长度也显著增长,而在旋转过程中风机叶片总处于较高位置,容易遭受雷击。现有的风机防雷技术措施难以对旋转风机形成有效防护,主要缘于旋转叶尖附近空间电荷的分布特性尚不明确,致使雷击接闪机制仍不清晰,针对旋转风机接闪系统的优化设计缺少理论支撑。针对上述挑战,本文综合利用实验研究与仿真建模手段,对旋转风机的邻域空间电荷分布、雷击接闪特性和接闪系统雷击风险评
我国以超特高压电网引领能源互联网建设,复合绝缘子作为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用量最大的绝缘子种类,截止2021年已超过1000万支,复合绝缘子在经历生产工艺的数代革新后,使得普通机械断裂和脆性断裂的发生几率大大降低,但近年来我国高湿地区复合绝缘子酥朽断裂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电网安全运行。运行中酥朽复合绝缘子往往伴有异常发热现象,在高湿环境下发热现象尤为明显,红外成像技术是诊断酥朽复合绝缘子的有效手段,但由于
养老金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日益严重的养老金支付困难。面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财政的双重压力,国家逐渐放开养老金的投资运营,以此来维持养老金的可持续运行。我国养老金资产配置业务起步较晚,关于养老金资产配置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围绕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问题开展研究,将资产配置理论运用
钙钛矿太阳电池由于其光电转换效率高、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被视为最具有应用潜力的新一代光伏技术,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但钙钛矿材料对环境敏感,且易受到功能层的渗透侵蚀,器件稳定性较差,如何提升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稳定性及创新设计简单高效的电池结构成为其产业化技术的重要突破方向。本论文以提升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性能及稳定性为目标,探究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衰减机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同时,设计
绝缘子是电力系统用量最大的重要部件之一,在长期热、电和机械应力等作用下易出现破损、老化和憎水性降低等现象,在污湿情况下产生放电,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紫外成像法具有高探测灵敏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放电检测。现阶段,紫外成像法主要将紫外图片或紫外视频的光斑面积序列作为研究对象,放电的严重程度评估量化参数为光子数或光斑面积,较为单一。在工程应用中需人工干预,智能化水平不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
近年来,我国地下隧道工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隧洞开挖后,土体中的原始地应力释放,土体应力重分布形成二次应力场,导致隧洞开挖边界附近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和变形。为了减小隧洞的应力集中以及保持隧洞的稳定性,常常对开挖后的隧洞进行锚杆支护或衬砌支护。因此,如何计算支护作用后土体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是地下隧道工程领域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地下隧道工程能有效缓解地上空间的紧张,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水利工程、
本文以某型战车的油气悬架为研究对象,以改善战车在复杂路况下行驶平顺性和操控稳定性为目标,运用流体力学和分数阶微分理论,建立了该战车油气悬架完整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刚度特性、节流阻尼特性、摩擦阻尼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探明了该装置的优化改进方向:发明基于压力反馈原理的自适应阻尼调节装置改善油气悬架对路况的适应性;提出变间隙密封与表面织构技术改良悬架缸减少摩擦磨损;建立路面-悬架-负载多系统非线性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