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DNA纳微结构的传感系统构建及生物检测应用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1987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纳米技术(DNA nanotechnology)主要是指利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作用,来形成纳米(10-9 m)尺度上的结构和器件[1]。由于其前所未有的可编程性和固有的生物相容性,DNA结构不仅可以与小分子、核酸、蛋白质、病毒和癌细胞相互作用,而且能够在生物传感[2]、癌症治疗、食品检测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两种三维DNA结构,框架核酸纳米结构和DNA水凝胶微结构构建了两种生物传感微系统,并分别将其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框架核酸结构作为最简单、最经典的刚性三维DNA纳米结构,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不同化学和生物分子的功能化。同时,广泛应用于快速检测领域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由于其高度集成化、体积小方便携带等特点,为框架核酸结构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搭载平台。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可控框架核酸结构的微流控生物传感系统。通过序列设计实现三种尺寸框架核酸结构的精确自组装,通过化学作用将框架核酸结构修饰在微流控生物界面的表面,成功的构建了高灵敏度和精确可控的微流控生物传感界面。并且以人类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检测对象,对基于框架核酸的微流控生物传感系统的检测性能进行了探究。探究基于三种尺寸的框架核酸的微流控生物传感系统对于乳腺癌细胞系(MCF-7)检测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实现了MCF-7的特异性检测,而且当待测细胞浓度在10~5~10~1个/m 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随着框架核酸尺寸的增加,检测到的荧光信号强度增加,FNA26的检测效果最好,最低可检出10个/m L MCF-7细胞。此外,利用核酸内切酶能够成功将检测到的细胞进行释放,富集到微流控芯片的微腔结构内,其荧光富集信号随着检测细胞浓度成正相关,表明了其富集效果良好。将富集到的细胞进行体外微腔培养,通过细胞活性分析发现该系统不会对细胞造成机械损伤,并且能够很好的实现单细胞的隔离,为单细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培养和操作平台。另一种由DNA序列间交联缠绕形成的DNA水凝胶微米结构,三维的网络结构赋予了其高负荷容量、优异的机械稳定性和包封性能,吸引各个国家的研究者们纷至沓来,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本文以通过操纵DNA水凝胶网络捕捉等离子体核壳纳米颗粒,研制了一种简单、高灵敏度、特异性的三维DNA水凝胶生物传感微系统。首先制备了Mbs@aptamer-primer复合物,适配体(aptamer)与靶物质识别从而竞争性释放出引物序列(primer),游离的primer通过连接-循环滚环扩增技术(Ligation-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L-RCA)从而形成DNA水凝胶网络,在扩增过程中,内嵌有拉曼报告分子(p-nitrothtophenol,p NTP)的含间隙核壳等离子体纳米粒子(Gap-containing Au@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GCNPs)和磁珠(Magnetic beads,MBs)通过L-RCA形成的DNA水凝胶网络纠缠捕获。MBs赋予该传感系统磁响应性,GCNPs实现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信号输出,因此便成功构建出具有响应性的三维DNA水凝胶生物传感维系统。并且通过宏观及微观的表征观察,证明了该系统展现出良好的包封性能和检测可行性。以典型的抗菌卡那霉素(KANA)为研究对象,在KANA存在的情况下,aptamer与primer互补形成的双链DNA结构被破坏,从而将primer释放,释放的primer用于构建两种环状挂锁探针(Circularized padlock probes,CPPs),这两种挂锁探针的部分序列互补。DNA水凝胶网络就是通过两种环状挂锁探针RCA生成的长单链DNA相互缠绕和自组装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GCNPs与MBs相互缠绕和结合。通过对DNA水凝胶的定量,成功实现了KANA的定量。这种新型的响应性DNA水凝胶传感系统实现了对KANA的简单和超灵敏的定量,其灵敏度可达2.3 f M,具有良好的选择特异性和灵敏性。该检测系统基于L-RCA的DNA水凝胶技术与SERS技术的创新融合,该方法在食品微量污染物现场检测和定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总之,本成功构建了两种基于三维DNA结构的生物传感微系统,实现了快速、特异性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性,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为食品安全检测、肿瘤早期诊断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尝试。
其他文献
海洋的高压、高盐、低温、缺氧和少光等生态环境,使得海洋生物的生存策略和代谢机制比陆地生物较为独特。因此,海洋生物中一般具有复杂的骨架结构,以及抗肿瘤、抗菌、抗心血管、抗病毒、抗炎、抗氧化、降血压、免疫调节和预防疾病等多种活性的天然产物。此外海洋微生物还具有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盛、繁殖较快、适应性强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优点,它们是寻找高效创新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宝贵资源。海绵是一类结构简单、形态多
学位
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作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含氨基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主要由氨基酸进行脱氨作用产生。生物胺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水产品。近年来因水产品中生物胺引发中毒事件常有发生,各国正加强对水产品中生物胺防控技术的研究。关于热加工对水产品中生物胺的影响研究较少,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因此本课题以柔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气相质谱联用仪(GC
学位
随着工业革新进步和人口剧增,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及纺织业废水色度变深,污染物含量增多且处理困难。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吸附处理因其操作简单、可行性强、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成为当下水处理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农副产品因其价格低廉、易于获取等优点,成为开发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吸附剂的研究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稻壳含量丰富。然而天然稻壳吸附量低、可重复利用性差,严重限制了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利
学位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越来越重视寻求安全有效的天然防腐剂。由于乳酸菌细菌素具有无副作用、无耐药性、易被人体蛋白酶所分解等特点,成为了天然食品防腐剂的不二之选。现有发酵蔬菜在加工销售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腐败菌的污染,进而导致其腐败变质、产生胀袋现象,这严重制约了发酵蔬菜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乳酸菌是一种天然存在于食品中的菌群,在食品工业中有着悠久的安全使用历史。因此,乳酸菌细菌素,无
学位
水产品因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在贮藏、运输、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发生腐败变质,致使其货架期缩短,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由食品包装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公众健康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活性生物可降解保鲜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人们重视。因此,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天然绿色抗菌剂负载在纳米纤维材料中,同轴电纺制备得到功能化核-壳型纤维膜和单轴电纺制备出聚乙烯醇负载抗菌
学位
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属于深海无脊椎动物,生活在高压、低温、低氧的独特海洋环境,在探索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以鸢乌贼胴体为原料,探究其蛋白特性及其营养特性,通过酶解制备抗氧化肽,以体外抗氧化指标自由基清除率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探究了抗氧化性能最优组分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保护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鸢乌贼分离蛋白提取
学位
中华绒螯蟹中富含胆固醇和各类脂肪酸,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中华绒螯蟹在食前要经过加热处理,能够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提高食用安全性,释放呈气味物质,改善风味,但也会降低营养价值。不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在化学上并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受其化学结构、氧气、光照以及加工储存因素的影响。其中胆固醇容易受热氧化形成胆固醇氧化产物(cholesterol oxides,COPs),研究表明,COPs具有一定的生理毒
学位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与公众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形成生物被膜加剧了它们的致病与耐药风险。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可靶向作用于生物被膜中的特殊物质,从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与腐败菌,被视为生物被膜研究的模式菌株,广泛存在于各类食品及环境中,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Pel是一种由N-乙
学位
鲢鱼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具有产量高、价格低廉、营养丰富的特点,是制作淡水鱼糜的主要原料。本课题以鲢鱼糜为研究对象,探究热处理温度(60~100℃)及淀粉协同作用对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为不同加热温度下鱼糜凝胶热学特性及凝胶特性的变化,不同加热温度下淀粉-鱼糜凝胶微观结构及化学键的变化,最后探究反复冻融循环对淀粉-鱼糜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影响。以未添加淀粉(S)、添加马铃薯(P/S)和
学位
本研究针对传统豆豉发酵周期长,发酵质量不稳定及发酵产品含盐量过大等问题,从传统发酵豆豉中筛选风味较好的高蛋白酶活菌株B3。后将高蛋白酶活菌株B3和筛选获得的优良乳酸菌WUH7进行混菌发酵剂的研究,旨在研究出一种新型混合发酵剂,以此缩短豆豉的发酵周期,提高豆豉的风味与质量,为实现豆豉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此外,对高蛋白酶活菌株B3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检索到豉香风味基因AprX和ampS,为豆豉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