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依据经络学说理论,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同时联合西药依帕司他、甲钴胺,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 velocity NCV)等相关指征的影响,评价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结合医院)确诊的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消渴痹症患者52例,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此5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消渴痹症患者,分成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并进行血压及血脂管理的同时,试验组26例予以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两次,每次敷贴时间≥2小时;西药:1.甲钴胺片500ug(商品名:弥可保,500ug/片,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号:H2OO30812);2、依帕司他片50mg(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商品名:唐林,50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012)。两种药分别饭前口服,一日3次,一次1片;对照组仅予以西药口服:甲钴胺片500ug、依帕司他50mg,一日三次,一次1片。两组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证候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变化。结果:1.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两组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之间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26例,经治疗后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76%;试验组26例,经治疗后临床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46%。经过秩和检验,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的Toronto临床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对照:经t检验,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的Toronto临床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Toronto临床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4、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照:经t检验,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所测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之间所查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更有显著性差异(P<0.05)。5、安全性观测:两组患者在本研究课题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无过敏、中毒现象等,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查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其他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血液分析、电解质分析、尿液及大便常规、心电图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表明中药穴位敷贴是安全的,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运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西药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其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并且中药穴位敷贴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有良好的治疗前景及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