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历史哲学”浅论——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价值、局限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哲学省察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in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是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典范,同时也是研究者探索中国哲学与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坐标。他的历史哲学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过去及未来的哲学省察,表达了现代新儒家学派“内圣开新外王”的文化观。
   牟宗三历史哲学的著述主要体现在《历史哲学》(1955年强生出版社印行)、《道德的理想主义》(1959年东海大学出版)和《政道与治道》(1961年台北广文书局出版)三种书里面。
   牟宗三从“综合的尽理精神”和“分解的尽理精神”之比较,指出中国文化作为“综合的尽理精神”的特征。牟宗三认为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生命,其根源性的观念形态与西方文化生命的基本不同表现在前者首先把握生命,而后者首先把握自然。他认为中国的文化系统,从其广度一面说名之日“礼乐型”的文化系统,与西方的“宗教型”的文化系统相区别:从仁义内在之心性一面名之日‘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下的文化系统,以与西方的‘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下的文化系统相区别。所谓的综合的尽理,就是站在道德本体的高度上,内在的心性与外在的伦常制度圆融无碍地统一在“理”的大旗下。由于都是从一个道德本体所发出,心性与礼制是一体之两面,心性要在礼制的践行中实现,尽了礼制就是心性的完成,而礼制作为心性的载体不能不向上通于心性。于是,整体就成了一个上下融合贯通的过程,并无分割与对立。
   牟宗三也从“理性的运用表现”和“理性的架构表现”之比较,指出中国文化作为“理性的运用表现”的特征。“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内核,它必定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即“理性之运用表现”;与之相对应,西方文化精神体现为“理性之架构表现”。理性之运用表现即是“所谓理性应该就是人格中的德性,而其运用表现就是此德性之感召,或德性之智慧妙用。说感召或智慧妙用就表示一种作用,必然牵连着事,所以是运用表现。”
   中国文化在现代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综合的尽理精神转出综合的分解精神,及如何从理性的运用表现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牟宗三提出了“良知之自我坎陷”的理论框架,并以此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其表现在存有论即是良知“一心开二门”,即开本体界和现象界,在历史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儒家之道开科学与民主制度。儒家学术第三期的发展,所应负的责任即是要开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的外王。具体来讲就是他的“三统”说,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宗教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摄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从“综合创新”的观点看,牟宗三的文化观仍然局限在“中体西用”的范畴内,割裂了体用的统一。本文认为在处理中西文化问题上,应坚持“超越东西”的意识,在文化民族主体性原则下,进行民族自身文化的建设,“以人类的视野,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建立一种以人类利益为载体的新文化。”(干春松语)
其他文献
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自开播以来引起人们热议,他的公正思想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桑德尔思想渊源的追溯是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开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一书中,桑德尔的公正伦理思想是在对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德性主义的理解中形成的。功利主义的公正观主要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边沁的思想从苦乐原理、效果论和功利原则三方面谈起。密尔继承发展了边沁的思想,对快乐的质和量做出了区分,用幸福这个概念取代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引发广泛争议的文明冲突论,亨廷顿的观点使得原本沉寂已久的文明形态史观重新回到了社会和相关学者的视野之中,并很快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全球出现的针对文明冲突论的广泛热议,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讨论文明形态问题,必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当下盛行的文
学位
先天道是在康雍年间崛起的民间宗教教门。先天道以无生老母(后改圣号为瑶池金母、无极天尊等)为最高神祗,以重返先天,归家认母为最高宗教理想。为此要求信徒严持三皈五戒,禁欲终生,求神忏罪,行善积福,勤修本门丹法《无字真经》,争取返本归根。先天道视当下世界为三期末劫,万丈红尘,难逃幻灭,只有以慈舟救度,原人佛子,方能免劫,由此积极弘道。在三百多年的发展中,先天道由僻处江西一隅的小宗派,发展成至全国性的大道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和彰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加拿大学者莱易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自然的控制》一书作为其研究基础,以莱易斯的生态危机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控制自然”这一新型的意识形态为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宗教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被认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宗教却越发活跃;宗教信徒的人数也没有减少,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非常迅猛的增长。宗教依旧在社会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众多的宗教问题中,本文关注的是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问题。对宗教功能的研究早在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试图通过研究宗教的功能来寻找一种可以替代宗教的社会机制。随后,受启蒙思想影响,杜尔
学位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因素日益增加,生产装备和分配装备作为一个系统来发挥作用,不仅规定着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技术的进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收音机等传播媒介肆无忌惮地占据人们的私人空间,调和了反对这种社会制度的各种力量,摒弃与
学位
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更是近代政治哲学的主题。罗尔斯在发表其《正义论》之后,更是引起了全世界对政治哲学的关注。马克思哲学涵盖了关于哲学的各个方面,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也考察了马克思关于正义的思想。但是二者没有在一个年代中直接对话,有必要对二者的正义思想做一个比较,寻找其中的不同,这样对我们学习马克思哲学,尤其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原则,人们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是其后期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他特殊的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所以,众多的哲学家对于私人语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都是各执一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本文在反思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着力对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  私人语言最早是由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正式提出的,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私人语言的广泛关注。但是私人语言并不是维特根斯坦最先
当今,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而且因环境权益诉求渠道不畅,引发的环境群体事件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使本来复杂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公众是环境利益的直接相关人,是维护环境权益的主体,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公众参与环境维权,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走向民主化和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本文正文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环保公众参与的定义、产生和类型。第二部分从市场失灵和政府
学位
斯柯伦(1887-1963)是挪威数学家、逻辑学家,现代逻辑的建立者之一。斯柯伦从事学术研究时正是逻辑学经历着一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重大历史变革的时期。逻辑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集合论作为一门数学学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逻辑学的发展走向更加严格、精确的成熟阶段。作为一位睿智的学者,斯柯伦深刻地领悟了旧的逻辑传统的衰落,预见了一阶公理化方法,特别是一阶公理集合论的基础研究价值,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