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深化和提高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的同时,人类大规模的资源环境开发也产生了日趋明显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恶化两者的极化效应。探索人地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揭示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基础作用和影响,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口分布规律是人地关系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先生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基线(胡焕庸线)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本论文以资源环境基础理论为基础,分析在区域资源环境组合状态与地形条件制约作用下,物质能量转换的空间差异,以此揭示我国人口长期分布基线(胡焕庸线)演变的原因所在。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基本分析显示:1953-2005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空间格局继续呈现出与1933年“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相一致的基本特征;
第二,要素综合分析显示:光、热(温)、水、土四大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组合特征是决定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国家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自然基础所在;
第三,地形条件制约分析则表明:地形空间差异性明显作用于物质能量的供给与置换效率,从而影响着我国生物能量产出(农业物质产出)的区域差异;
第四,在四大资源环境要素空间组合和地形区域差异性特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国现代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及其走向。尽管目前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开发日趋全球化、要素的投入结构日趋多元化,但是,这种由基本生存要素和地形条件所决定的人口分布整体格局却并未因此而发生任何根本性的变化;
第五,显然,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基础的整体稳定、特别是生存要素基础的稳定和有效提高区域物质能量供给和置换效率是国家和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