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地关系演进的资源环境基础——水土两大要素的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zhang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深化和提高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的同时,人类大规模的资源环境开发也产生了日趋明显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恶化两者的极化效应。探索人地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揭示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基础作用和影响,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口分布规律是人地关系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先生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基线(胡焕庸线)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本论文以资源环境基础理论为基础,分析在区域资源环境组合状态与地形条件制约作用下,物质能量转换的空间差异,以此揭示我国人口长期分布基线(胡焕庸线)演变的原因所在。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基本分析显示:1953-2005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空间格局继续呈现出与1933年“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相一致的基本特征;   第二,要素综合分析显示:光、热(温)、水、土四大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组合特征是决定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国家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自然基础所在;   第三,地形条件制约分析则表明:地形空间差异性明显作用于物质能量的供给与置换效率,从而影响着我国生物能量产出(农业物质产出)的区域差异;   第四,在四大资源环境要素空间组合和地形区域差异性特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国现代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及其走向。尽管目前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开发日趋全球化、要素的投入结构日趋多元化,但是,这种由基本生存要素和地形条件所决定的人口分布整体格局却并未因此而发生任何根本性的变化;   第五,显然,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基础的整体稳定、特别是生存要素基础的稳定和有效提高区域物质能量供给和置换效率是国家和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全新战略任务,是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政策支撑。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部署,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远近结合
目前石油石化行业正面临互联网、新能源两大技术革命的巨大冲击,油气和油品销售业所受影响尤甚,改革转型、创新突围成为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近日召开的销售企业非油品业务年
在“三讲”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如何深化整改,巩固和扩大成果,确保“三讲”不走过场,这是班子和干部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巩固
黄土高原先天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长期不适当的活动叠加导致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民贫困问题一直受到有关政府部门及学术机构的普遍关注。黄土高原实施生态退耕
干旱区属于生态脆弱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壤中的水分是干旱区植物和作物赖以生存的主要源泉,决定着植物或作物根系的发育。相对于传统的点测方法和大面积的遥感反演,探地雷达
(一 )为人民群众多谋利益 ,必须常怀为民之心。党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重要思想 ,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要为人民群众多谋利益 ,就每个
我国是世界十三大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内陆河地区水资源合理管理利用和开发,是我国西北地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黑河流域是中国西北
遥感具有低成本、易获取、综合宏观等优点,被认为是监测表层土壤盐度的有效工具。土壤盐渍化一直是中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绿洲区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新疆玛纳斯河绿洲为例,
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为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不懈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
针对一些领域中推理目标明确、交互性强的特点,进行了推理方式的设计.在知识库的设计上,将复合产生式转化成了二叉树的形式,使之仅包含一个操作符、最多两个原子命题.在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