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诱导正向转移技术的AZO薄膜的光电性能优化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iness90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掺铝氧化锌(AZO)薄膜作为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光电性能,并且由于其资源丰富,性能稳定,无毒,易于刻蚀掺杂等优点而备受重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一般的AZO薄膜难以达到某些应用领域较高的光电要求,所以各种薄膜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多层薄膜制造技术迅速开展起来。激光诱导正向转移技术(LIFT技术)可以用来转移微量物质,并在接收端得到转移后的薄膜材料以及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激光微加工技术。本文通过LIFT技术转移银薄膜,在AZO薄膜表面沉积银材料以提高薄膜综合光电性能。从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研究了转移机制并探讨了实验结果,其主要工作包括下面两个部分:1.研究了激光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一维与二维双温模型,数值模拟了皮秒与纳秒单脉冲激光作用下银薄膜内温度的变化,揭示了薄膜烧蚀阈值与薄膜厚度之间的变化关系,探讨了激光参量和薄膜厚度对转移机制的影响,可以得到:当薄膜厚度较小时,薄膜的转移是激光作用区域材料同时以液态或气态的形式进行;当薄膜较厚时,薄膜的转移是上层熔化或气化材料冲破下层材料束缚而进行,且转移薄膜的状态由激光能量决定。同时还研究了多脉冲激光以及高重频激光扫描作用下薄膜的热效应,可以发现,多脉冲累积效应会导致薄膜烧蚀阈值的降低。通过建立激光扫描模型计算,明确了实验所用皮秒激光扫描时不会出现脉冲累积效应。2.通过皮秒激光正向转移技术,分别将30nm、50nm、100nm以及200nm银膜转移至AZO薄膜上,研究了 Ag-AZO薄膜综合光电性能与薄膜厚度,激光能量,转移次数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1)当银膜厚度为30nm与50nm时,在AZO薄膜表面观察到大量的银纳米粒子沉积,粒子按照扫描痕迹服从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Ag-AZO薄膜可见光波段平均透过率呈现总体下降,小范围内上升的规律,方块电阻则不断下降。当激光能量过高时,薄膜被破坏;(2)当银膜厚度为100nm及以上时,不能够得到综合光电性能提升的AZO薄膜,激光能量较低时在接收端薄膜上观察到银薄膜呈现条状沉积。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条状结构消失,出现尺寸较大的银纳米粒子团簇结构,并且当银膜厚度增加至200nm时,接收端可以观察到纳米团簇转变为纳米短棒,并呈现类似网状结构分布;(3)相比于单次转移,两次转移时AZO薄膜上沉积的纳米粒子数量更多,尺寸更大,但是由于Ag-AZO薄膜导电率的提升不足以补偿透光率的下降,薄膜的综合光电性能并未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磁力耦合器作为一种以电磁感应为原理的永磁传动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泵、水处理、农业灌溉和其他工业领域,该耦合器主要通过相互隔离的永磁转子与导体转子实现无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世界制造正朝着智能化、互联网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我国制造业也正处于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要
图像描述融合了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两个方向,是用人工智能算法解决多模式、跨领域问题的典型代表。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大多数是基于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的神经网络描述模型
全无机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因其在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如何获得高质量高效发光的钙钛矿纳米
音乐剧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原创音乐剧《水火心》是由音乐剧《虎门销烟》整合改编而成,以舞台表演、人物塑造的方式为基础,立足于中国传统审美的角度,运用了恰当的音乐
近年来,随着绿色、健康、共享出行理念的提出,公共自行车系统获得了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球有1000多个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该系统具有绿色、低碳、环保等特点,可
湖北土陶作为日用陶器,极具地域性文化特色,整体呈现出古拙质朴、粗狂豪放的艺术风格,是民间艺术造型的自然生成和演变。花鸟纹饰作为湖北土陶的重要装饰题材之一,文化意蕴丰
近年来,全无机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已经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实现了高效发光,在光电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高效发光的纳米晶表面常常需要长链有机配体进行保护,这些
抽象危险犯作为危险犯的分支之一,因自身理论模型符合现代刑法发展的需要而备受立法欢迎。尽管抽象危险犯正当性依旧备受争议,但其在立法中呈现扩张的趋势,也是不可回避的事
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无监督学习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金融、农业和医疗等实际领域中。但在聚类分析中,类簇数的确定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难题。传统的引入聚类有效性指标的方法不仅具有倾向性,而且大都是基于二支划分的,如何在刻画数据对象与类簇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确定最优类簇数依旧是一个问题。因此,论文展开了基于多有效性指标的类簇数自动确定方法的研究工作。为了能够从多个角度探索数据集的类簇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