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中后期降水匮乏年型的节水高产灌溉策略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ahz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之一。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此背景下,结合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年型探索高产高水效技术原理,对实现节水高产冬小麦精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生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20~2021冬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开展了“灌水时期×品种”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合降水年型,研究了灌水时期对不同冬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为该地区发展节水高产冬小麦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品种选用抗旱品种沧麦6002(CM6002)和水敏感品种衡4399(H4399),灌水处理为全生育期不灌水(W0处理)、春灌1水(拔节期灌溉,W1处理)、春灌2水(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溉,W2处理),每次灌水量60.0 mm。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年型为枯水年,且呈现“前丰后枯”的分布特征,增加灌水量降低生育中后期干旱胁迫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与W0处理比较,W1处理的产量提高了 32.6%~34.5%,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了 25.9%~30.4%,在此基础上增加开花期灌水,产量较W1处理提高了 12.7%~14.9%,WUE提高了 2.7%~9.1%。CM6002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H4399提高了 1.3%~3.2%、1.5%~8.1%、7.1%~11.9%、2.3%~5.5%,其中2品种穗粒数差异显著。2.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W1和W2处理下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分别比W0处理降低了 1 2.5%~25.5%,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拔节期灌水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和开花后对0~120 cm 土层土壤贮水的吸收。2品种总耗水量差异不显著,但CM6002增加了播种至拔节期和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减少了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冬小麦水分消耗主要来自0~120 cm 土层,与H4399 比较,CM6002减少了播种至开花期0~120 cm 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了开花至成熟期0~200 cm 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尤其是对120 cm以下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3.灌水显著影响冬小麦群个体发育。与W0处理比较,W1处理显著增加了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LAI)、非叶绿色器官面积、干物质积累量。W2处理有利于延长非叶绿色器官光合功能期,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旱作处理的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花前干物质对籽粒的转运,灌水处理的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CM6002各生育时期的群体总茎数、单茎叶面积、LAI、非叶绿色器官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H4399。4.灌水显著影响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天数。各处理灌浆过程都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决定系数在0.993以上。灌水有利于延缓籽粒灌浆进程并增加灌浆中后期千粒重。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浆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逐渐增加。CM6002和H4399总灌浆天数差异不显著,但CM6002增加了灌浆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提高了千粒重。综上所述,2品种都在W2处理下获得较高的产量和WUE。与H4399比较,抗旱性品种CM6002促进了对土壤贮水的吸收,增加了花后耗水量,提高了生育后期叶面积和非叶绿色器官面积,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在本试验冬小麦生育中后期降水匮乏的条件下,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CM6002,获得最高产量为9627.7 kg/hm2。
其他文献
背景近年来,胰腺切除术后病死率已低于2%,但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30%~50%,尤以术后胰瘘最常见且严重。术后胰瘘是临床医生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也是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危险性极高,常引起腹腔感染、出血,导致死亡。因此,对术后胰瘘高危病人的识别尤为重要,有利于临床早期进行防治。本研究只针对胰体尾切除和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分析并作术中同期ERPD(Endoscopic Retrograde P
学位
当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其自身正常生长受到抑制,提高作物耐旱能力对改善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麦品种沧麦14和冀麦325为材料,对小麦应答干旱生理特征及NF-YB转录因子基因TaNF-YB1和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TaCDPK1基因抗旱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节水栽培条件下,与干旱敏感品种冀麦325相比,抗旱品种沧麦14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参数和单株干质量明显提高,该品种ABA含
学位
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极端天气尤其是高温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呈上升的趋势。在生育期内遭受高温胁迫,对棉花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前人对棉花的高温胁迫研究较多,但大部分针对的是地上部,对根系研究内容不多,且在对棉花根系高温胁迫条件的研究中,常用的培养基质为水和透明凝胶,但水和透明凝胶透光且机械阻力小。为明确高温胁迫下棉花根系的响应特征,采用课题组自制的RhizoPot原位根系培养与观测装置,研究了高温
学位
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NAC和小分子RNA成员tae-miRNA通过对非生物胁迫应答,分别在介导植物体抵御渗透胁迫和营养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过表达转基因烟草植株,研究了TaNAC2A应答渗透胁迫和tae-miR5062应答营养胁迫的表达模式及其介导植物体抵御上述胁迫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NAC2A的cDNA长为1295 bp,包含一个长
学位
姜具有健胃、除湿、祛寒、发汗、止吐等功效。姜分老嫩,嫩姜组织肥厚,含姜油酮及姜油酚成分较少,具有特殊的辛辣味,是糖渍制品的主要原料。据丹麦科学家研究发现,生姜能减轻晕车、晕船,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已研制出一种防晕生差胶囊,其效果远优于一般晕车药,并且没有晕车药引发的昏睡等副作用。英、美科学家研究,生姜及其制品可起到某些抗生素作用,尤其对沙门氏菌效果十分显著。更令人注目的是,德国科学家研究证实,食
期刊
近年来,岳西小黄姜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产量不断增加。由于种植效益良好,小黄姜产业已成为促进安徽省岳西县农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发展与岳西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着小黄姜产业的逐步发展,姜瘟病的发生使岳西能种植小黄姜的土地逐年减少,市场价格波动使得小黄姜价格不稳定,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得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使得小黄姜销售渠道不畅,加工不足使得产业发展链条
期刊
深入阐明小麦抗旱生理机制对于提高该作物的抗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抗旱能力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生育后期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活性氧稳态相关的抗旱生理特征,采用遗传转化技术对应答干旱的小麦耐逆因子TaMIR5200介导植株抵御非生物逆境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节水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条件下,不同抗旱小麦品种(抗旱品种石麦22、中度抗旱品种中信麦11(对照)和干
学位
硒是人体健康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生姜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受到学者关注。从生姜中的硒含量测定方法、生姜对硒的吸收规律、硒对生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富硒生姜的栽培技术、富硒生姜的加工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中国富硒生姜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富硒生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棉花晚播高密轻简化栽培模式下,易出现贪青晚熟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增强该模式下棉田群体的早熟性,促进集中成熟,利于机械化采收,因此开展乙烯利浓度和打顶时间处理对棉花群体质量和结铃模式影响效应的研究。试验于2020~202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清苑试验站和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裕丰合作社开展,品种为黄河流域棉区主推的农大棉601,播期为5月1日,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
学位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与实际环境温度间的矛盾,通过晚冬早春阶段性增温提前小麦物候期,从而为小麦提供一个相对较低的外界温度环境,并从源库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解释晚冬早春阶段性增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试验时间为两年,在晚冬早春(1月20日至3月20日)通过不同的覆盖始日和相同的覆盖终日调控增温的强度,2019-2021年两个生长季,均以“衡观35”为供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