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的干扰受到全球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但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采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探讨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河流上游环境影响的研究,目前仍很薄弱。河流上游是整个流域的生态屏障,它的环境变化会迅速传导给中下游地区,例如:历史时期汾河上游的水土流失曾一度使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因此,以流域为单元,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针对流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重点研究流域内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复杂过程和调控机理,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山西汾河上游流域处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历史时期一直是农牧过渡带。从明初开始,明廷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战争的干扰,使该区土地覆被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个明代是历史时期汾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本文在大量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将历史时期河流上游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作用结合起来研究,针对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从建立河流上游区域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影响的互动机制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全文除后记外,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土地利用的概述,简要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土地利用的学术动态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汾河上游流域的空间范围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对明代以前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复原;第三部分对汾河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将明代汾河上游土地分为耕地、防御设施用地、林地、草地。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屯田和耕地向山区扩张、陡坡粗耕现象非常严重,驻军修建了大量防御设施,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草地退化等方面;第四部分研究了汾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明代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分为人文和自然因素。其中人文因素有屯田政策、森林政策、赋税政策、战争和人口迁移。文章认为自然条件是前提,人文因素则是导致汾河上游上地利用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分析了汾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环境效应。汾河上游的原始森林遭到巨大破坏且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貌趋于支离破碎,从而影响到动物的生存环境(例如:汾河上游熊的消失)。黄土高原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第六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研究结论。通过对明代汾河上游流域环境变迁的评价,分析环境变迁中自然与人文因素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数量增加,贫困生问题己成为影响高校稳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是事关学生个人,更牵动千家万户,影响高校和社
花样游泳是一项观赏性极强的运动,通过整齐划一的水下舞蹈动作、节奏感强烈的背景音乐以及运动员之间默契的配合,在视觉上给观赛人员以极大的满足感。因此,要想在比赛中取得
购买决策是过去四十年决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消费者选择、确定策略的动态过程,是消费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对情境进行选择与判断的过程,共分
我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遇到的能源瓶颈、环境压力等问题。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能
为了探究海洋环境干湿交替区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扩散规律,将干湿时间比量化,对应连云港港口泊位现场环境与结构状况设计进行干湿交替区的混凝土构件在不同干湿时间比和不同压
本文以贵州省湄潭至余庆公路大乌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对大乌江特大桥整个施工的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对大乌江特大桥的施工全过程的施工监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论文中具体
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工艺的这种土法制造白糖的方法,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余年。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海南岛琼北羊山地区滴漏法制取白糖工艺沿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一个沉重话题,这不仅因为留守儿童触目惊心的现实处境,还因为它是中国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相互纠结的结果和体现,因而成了实际难题。农村留守儿童
分析了NVP的物理、化学性质,合成了以AM/AMPS/NVP(乙烯基吡咯烷酮)三元共聚物为主要成分的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其结构,并考察了其耐温耐盐性。将所合成的降失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话银行人工服务这一便捷、可靠、低成本的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银行和客户的重视和欢迎,越来越多的银行非现金业务和服务被搬到了电话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