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人和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来源 :右江民族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763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部慢性创面,又称足部慢性溃疡,指发生在足踝、足背、足底及足跟的正常皮肤组织,在内部或外部因素影响下形成创面,经过正规治疗4周以上,无法通过正常的修复进程达到解剖及功能上的完整创面,也无明显愈合倾向的创面疾病。足部慢性创面形成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血管功能障碍等,外部因素常见于创伤、细菌感染。有研究表明,创伤感染是导致足部溃疡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供给足部营养血供的血管主要是胫前和胫后动脉,交通及吻合支小而少,一旦受损或功能障碍,导致足部缺血感染坏死,迁延不愈演变成足部慢性创面。此外,足部慢性溃疡常为中老年性患者,合并营养障碍、各种基础疾病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伴随创面感染一种或多种病原体。创面组织处于严重感染状态,持续激活炎症反应,足部慢性创面的治疗是当今一大难题。在治疗原发病、改善营养状态等基础上,联合外科彻底清创治疗是当前足部慢性创面治疗中较为丰富且有效的措施,然而对于一些濒临截肢的足部溃疡,其作用和疗效并不十分明显。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濒临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具有极大优势,有效地改善溃疡创面愈合达到保肢。本研究以人和兔创伤后足部慢性创面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进一步探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疗效及机制,观察该技术能否更显著地改善创面愈合疗效,促进创面组织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沉积,减轻感染及炎症反应。第一部分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人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影响目的:观察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贝复新)分别治疗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按纳入标准选择笔者单位的20例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组(骨搬移组)10例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组(贝复新组)10例。(2)入组后分别给予大体观察和创面清创,术前取创面脓性渗出物予细菌培养,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术后骨搬移组在患肢胫骨中上段安装胫骨横向骨搬移系统进行骨窗搬移,足部创面日常外用生理盐水换药;贝复新组每日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清洁换药。(3)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敏感抗生素,术后第1d,横搬后2周、结束横搬后第1天及4周、8周、12周的胫骨横向搬移效果评定。清创前及治疗4周后大体观察。分别测定清创前与治疗后第2周、4周、8周的溃疡面积的大小。切取完全愈合的足部创面组织,病理切片后行染色观察愈合效果。采用10g尼龙丝检查创面愈合组织的感觉。结果:(1)骨搬移组10例患者中,骨窗搬移效果良好,术后出现胫骨骨折患者1例,9例患者骨窗术后12周愈合。(2)手术清创前,肉眼观察两组创面脓性分泌物多,局部坏死组织存在,肉芽组织水肿且稀少老化。治疗4周后,两组创面基底部肉芽新鲜生长,局部组织水肿消退明显,其中骨搬移组肉芽组织丰富,基底部红润,有较少的坏死组织残留物;贝复新组创面肉芽生长缓慢且稀疏,残留较多坏死组织。(3)清创前,骨搬移组创面大小平均为(62.34±34.49)cm2,贝复新组创面大小平均为(64.06±32.44)cm2。骨搬移组患足术后第2周创面肉芽开始生长,4周后创面开始缩小,6-8周创面明显缩小或愈合,最终9例患足创面达到愈合,且愈合创面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相似,瘢痕组织少,愈合时间平均(9.0±1.9)周,较贝复新组(12.7±3.7)周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3例治疗前无足趾缺血表现,治疗2月后出现足趾坏死,最终行前足截肢术。两组治疗后创面愈合速度比较,术后第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第8周创面愈合速度骨搬移组较贝复新组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12周后,骨搬移组愈合9例,贝复新组愈合7例,切取完全愈合足部创面组织,HE染色显示骨搬移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多于贝复新组;Masson染色显示骨搬移组胶原纤维较贝复新组多,且排列紧密;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搬移组肉芽组织丰富、新鲜,排列整齐,明显多于贝复新组;在骨搬移组中的三种染色中,可发现有明显的分层,并有皮肤附属器(汗腺)。(5)治疗2周、4周、8周后,采用10g尼龙丝检查法发现,骨搬移组和贝复新组在创面愈合组织的感觉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给予敏感抗生素使用后,两组都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小创面大小,但在治疗4周后骨搬移组促进创面愈合效果明显优于贝复新组。治疗12周分析骨搬移组创面愈合接近正常皮肤组织,可在三种染色方法中发现皮肤附属器(汗腺),而贝复新组愈合创面较多为瘢痕愈合。治疗2周、4周、8周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创面愈合组织的感觉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影响目的:了解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愈合情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技术促进创面愈合机制。方法:(1)选择10只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麻醉后在每只兔子右侧足背做一直径为1.5cm的全层足背皮肤缺损创面,建立成急性足部创面,参照付小兵等全层皮肤缺损法、沈氏改良塑料环肉芽肿定量法两种方法融合改进制成兔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组(骨搬移组)5例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组(贝复新组)5例,骨搬移组在右侧的胫骨上段安装胫骨横搬支架,每日骨窗搬移的同时足部创面外用盐水换药;贝复新组每日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清洁换药。(3)观察骨搬移组术后第1d,横搬后2周、4周胫骨块横向搬移效果、骨窗愈合情况。肉眼观察造模后1周、2周、4周两组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分布情况。治疗1周、2周、4周,分别提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光镜下观察两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化程度的差异。结果:(1)动物实验中,手术时间:(17.8±3.5)min。兔胫骨骨窗中骨块向外搬移了(3.2±0.1)mm,并能按原位往回搬移。骨搬移组中,4例兔子骨窗搬移效果良好,1例出现胫骨骨折。(2)干预治疗1周后,两组创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愈合趋势,创面均有肉芽组织生长,骨搬移组创面肉芽组织丰富且新鲜,肉芽组织间有上皮化。干预治疗4周后,贝复新组创面虽较前愈合,但更多在于瘢痕化,骨搬移组创面愈合效果较好,创面完全愈合至原位再生。(3)造模成功后分别拍摄第1周、2周、4周照片,对相应时间点计算创面愈合率。骨搬移组与贝复新组比较,在创面愈合早期两组愈合进度相似,2周左右创面开始愈合结痂,贝复新组甚至快于骨搬移组,而到中晚期骨搬移组明显快于贝复新组,创面完全愈合。两组之间创面愈合率比较,第1周和第2周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周、2周、4周,HE染色显示骨搬移组较贝复新组创面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多,成纤维细胞排列有序;Masson染色显示骨搬移创面胶原纤维丰富,分布均匀,排列致密,呈规律有序分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搬移组肉芽组织较贝复新组明显、丰富。结论: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和重组牛对治疗创伤性兔足背慢性创面肉芽生长,创面愈合有效。治疗4周后,骨搬移组比贝复新组在促进创面愈合优势更大,愈合率更高。治疗1周、2周、4周,两组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搬移组更能促进创面肉芽丰富生长,加快创面愈合。
其他文献
目的:旨在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c-creaction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RP/Alb)、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对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icinoma,HCC)患者行根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和尿酸正常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血尿酸与股骨颈骨密度及其与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通路相关蛋白的相关性,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研究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所有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血尿酸增高)和对照组(血尿酸正常),对比两种患者的性别、年龄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探索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 A)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联合应用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的临床疗效,为URSA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自2018年09月至2020年10月在河池市人民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师应用重症超声技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动态监测下液体管理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的是回顾分析对照的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期间入住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诊断
目的:本研究根据气道与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气道慢性炎症密切相关,贯穿于COPD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检测各阶段AECOPD吸烟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试图早期评估AECOPD吸烟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诊治的AECOPD吸烟患者80例,按患者的肺功能分级
目的:探索腹膜腔与腹部高度比值(peritoneal-to-abdominal height ratio,PAR)在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192例住院AP患者的AKI情况。对32例AKI组及160例非急性肾损伤(non-acute kidn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HBV-DNA载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并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92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在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中选择一些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指标: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与术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与使用微型钛板的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0年2月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一病区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8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两组:行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52例,为前路组;行微型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37例,为后路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匹配出27对患者,再比较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并颅内压升高患儿血清及脑脊液血浆钙连接蛋白B(Plasma Calnexin B,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乳酸LA(Lactic Acid,LA)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以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颅内感染并颅内压升高的患儿96例为病
第一部分VD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西黑衣壮儿童中分布的特点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 D receptor,VDR)基因广泛存在于细胞和组织中,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通过探讨广西黑衣壮儿童VD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544410、rs7975232、rs10735810和rs731236的分布情况,分析和比较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人群VDR基因rs15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