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题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师能力标准研究》,着重于探讨教师专业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表现。这一问题可以从多方面思考,本文定位于教师对教材的增益,即教师对教材有所增益时,其教才是专业能力的表现。尝试以概率意义进一步明确其操作定义,以概率值分别代表教师之教引起的学生收益和来自教材的收益。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意识的外化,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测量,应体现这一内涵,因此将涉及意识测量问题。意识的原初的、整体不可分割的形态使得其测量本身成为问题。但从意识强度的可观测性仍然有探索其实现的可能,教师专业意识的强度可以从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表现出的对教材的增益得到体现,强度的不同等级可以通过意义比较做出设计并使其赋值得到实现。意义的呈现也有保持其完整不被分解的要求,为此,本研究设计采取质性描述实现意义呈现的方式,设计了特定的质性模板作为获得意义比较、赋值的参照。这种基于意义的质性描述完成测量的方式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的初衷,是在全过程中严格体现对于教师专业实践本性的遵循。以语文学科《庖丁解牛》和化学学科《化学键》的内容为例给出质性模板,示意增益是如何表征出教师专业能力,测量过程是如何操作的。参照模板的5个等级,可以完成教师专业能力的测量赋值。而测量本身具有教师教育功能,经历测量过程也是经历一次教师专业成长过程。这样,测量并不是外加于教师专业的另一事件,这也是遵循教师专业实践本性的一个体现。模板形成过程具有一定规模的取样,在模板形成过程中也形成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初步估计:绝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增益不超过第二等级,约10%可以达到第三和第三以上等级,显示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在中低阶段已有初步实现,但在中高阶段基本处于亟待提高与发展的状态。这一估计的合理解释对本研究也是一种检验,对其应用前景也可以形成一定预断。研究教师专业能力之所在,以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对教师专业内涵完成的研究结论和过程,满足“教师专业能力的产生、发展和表现同一”的要求,也显示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导引意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