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神话到宗周礼乐——论先秦神话传说的文化变迁与精神走向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旨,是从华夏初民特有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生活入手,描述先秦神话传说的文化变迁与精神走向,并揭示出它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提升精神与拓展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论文的论证线索主要是借取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认为华夏社会结构中的巫术文化与血缘文化的精神之争、殷周礼乐文化的强势推进、诸子时代的理性改造正好对应或说明了布氏的长时段、中时段与短时段因素的重要性,而先秦神话传说的命运就悬系在由这三股线结成的绳子上。中国创世神话和帝系传说作为上古时期社会结构中神话与巫术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华夏初民独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性。华夏初民在从原始文明向人文文明逐步推进的过程之中,保留了氏族社会中血缘文化的力量并强化其文化合法性,以此奠定了华夏人重视人间血缘文化的基调,也有力地抵制或改造了远古神话世界的巫术力量。殷周时代逐渐开展和大兴礼乐文化运动,创制了一套更好的制御与改造巫术文明的人文力量;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时代,开始对先秦神话传说进行理性化改造,充分彰显了中国“轴心期”人的精神力量的觉醒,加速了华夏人告别神话的决心,也预示着人文精神的彻底胜利。   秦汉以后,人文理性的文化主流开始主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神话巫术力量连同其文化记忆逐渐淡出华夏人的历史世界和文化视野,即如“混沌·盘古”类创世神话已经隶属于典型的民间信仰与神话式记忆方式,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华夏初民典型的思维方式与原始心态。而帝颛顼“绝地天通”神话作为连结远古神话世界与帝系人文神话的精神桥梁,把它置放在远古神话从危机到转型的文化大变迁视角之中加以考察,可以看出“帝系神话”作为中国神话传说的新形态接替或改造了远古神话传说的文化使命并反映出华夏人在新历史时期的文化理念和历史经验。易言之,从远古原生性神话到帝系神话的转变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产物与人文理性自主选择的结果,远古原生性神话的消亡根源于此,而帝系传说的勃兴也根源于此。   论文第四章说明先秦神话传说在中国古典世界的命运问题。三代文化中巫术力量与世俗政治中的相互角逐构成了其文化变迁中的结构性因素,这从三代文明由“大同世”到“小康世”的历史转折中氏族血缘性力量的强固与从“神守”到“社稷守”的国家形态的演进中王权政治力量的加强即可说明,这双重力量决定了先秦神话传说中巫术力量的削弱及其巫者地位的逐渐低落;周公制礼作乐的一系列行为,延续并强化了世俗政治文明的文化走势并造成巫术力量的全面坠落;而诸子争鸣对神话传说的历史化、哲学化与伦理化等诸多文化向度上的诠释与运用,充分体现了中国“轴心期”的精神觉醒,加速了华夏人告别神话的决心,也预示着先秦人文精神的彻底胜利。   从远古神话到宗周礼乐的文化进程之中,特别是在西周礼乐文化深入人心以后,原始初民生活中久存的原始欲望,如情欲问题也在不断地被理性主义文化大力地改造、制御与防控,这种改造欲望的文化印唇也或隐或显地烙印在先秦儒家的思想底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天下粮仓》问世的时候正值中国历史剧热潮时期。由于受到观众的欢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或者叫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纷纷出炉,其中以戏说的历史剧居多。众多作品可谓鱼龙混杂,
本文关注的是拉康理论中关于主体和社会秩序、文化秩序关系的研究。虽然拉康理论主要是主体构成理论,但如果单独研究拉康的主体结构,这不仅可能让我们无法认识到主体构成的复杂
学位
随着接受美学的发展,人们打破了过去以作品为中心的固定角度、转而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重新审视作品。张爱玲小说在读者接受中出现的时冷时热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时代因
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广泛的学习需求使得汉语学习型词典编纂迅速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理论的指导来突出其学习功能,从而摆脱传统语文词典编纂的模式。词典电子化是辞书发展的一个
学位
连读变调简称变调,一般是指在语流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连读时声调发生了变化。本文的连读变调仅指语音意义上的声调变化,如果是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上的变调,本文从李荣先生的
学位
由于苏童研究往往注重文本宏观和叙事层面的研究,这使其小说中大量的静态环境描写成为被众多研究者遗忘、忽视的内容,而与之相关的种种话题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深入的探讨。
学位
根据热膜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结构特点,基于流体动力学、颗粒动力学以及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热膜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流场-温度场耦合有限元模型,通过给定求解条件对热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