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与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注意力日益转向微观个人,人类不仅关心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性,关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更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城市道路系统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关注个人生活满足,因此研究人文活动现象规律的人文地理学逐渐采用更加微观的人类活动研究方法来研究城市。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形象、结构、发展与变迁,都是城市人作用的结果。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体系构成了城市活动体系,因此城市人的日常活动体系对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影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提出后,从人的角度研究城市成为热潮。1990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到来,各国、各企业开始争抢拥有知识、信息的高级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大学校开始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许多城市出现了大学集聚区。接受了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并且其生活区域的空间结构也有其独特的一面。本文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生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大学生社会行为模式与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继而构建出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模式,归纳出大学生对城市社会的认知规律,并比较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与其他区域社会空间结构的差异。本研究对优化现有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指导正在发展的大学城文化区、商业区,协调大学生与当地居民、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有助于全面、动态地理解城市社会与大学生生活的整体情况,有助于从个人活动系统的层次上确认城市空间结构演化阶段,有助于认识城市空间体系的形成;把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国城市的实证研究对城市设施规划以及城市交通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其研究成果也为各级职能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本文共有六部分,其中三、四、五部分是重点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是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模式和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这一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之处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社会空间结构理论、时间地理学理论进行理论概括。第三部分是研究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特征和节奏。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对日常生活行为、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以及城市生活体系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西安市雁塔区六所不同性质大学的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调查数据,研究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类型、时空特征和节奏。第四部分是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活动规律。研究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信息场和利用场,重点研究大学生购物和娱乐信息场和利用场。另外,探讨了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模式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西安市雁塔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在与其它区域社会空间结构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西安市大学集聚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构建出大学集聚区的发展模式。最后归纳出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的特点,为大学集聚区商业发展、城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第六部分是结论和讨论。总结了本文的基本结论,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及今后需进一步研究之处。
其他文献
期刊
一种用于裂解汽油所含二烯烃和硫化物选择性加氢的工艺,该工艺包括在高活性加氢催化刺和选择性加氢条件下对裂解汽油进料中所含二烯烃和有机硫化物进行一步加氢处理。二烯烃和
目的探讨抗生素结合外敷冰硝散治疗丹毒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120例下肢丹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用青霉素,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冰硝散外敷,并对两组疗
目的:通过改变同等质量利多卡因浓度和容积,进行两组间感觉阻滞平面与运动阻滞程度的比较,进而得出影响硬膜外麻醉的最主要因素。方法:选择40例膝关节镜检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明朝中后期,受到阳明心学及其后学泰州学派的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了叛离封建正统思想的某些思潮。特别是万历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的“狂禅”思想,
人类自诞生以来,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苦难。可以说,“苦难”是人类的生存处境,而如何“正视苦难、摆脱苦难”成了人们一直追求的愿望和目标。文化领域中的哲学、艺术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是否对老年人腹部手术术后呼吸功能有保护作用并且降低术中应激反应。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腹部择期手术病人30例,ASAFⅠⅢ,术前精神状态相似
@@哈密香山矿区铜镍硫化物矿矿床位于康古尔塔格造山带,东天山东段黄山铜镍成矿带中。矿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第一亚组(C1y1)及少量第四系全新统(Q4)。
古亚洲域构造和特提斯域构造共同作用的秦祁昆造山带,在中国显生宙大陆壳形成中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复杂,成矿作用多样,表现了古生代及中、新生代的重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几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传承环境缺失、传承人老龄化趋势加速、传承途径单一、传承内容变异等。然而仅靠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