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华南水果认识之演进探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华南地区受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常年温和多雨,其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岭南和闽台地区的水果资源相较于北方而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我国华南水果的有关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南越王向中原统治者进献荔枝、龙眼等水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南方开发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华南地区认识加深。他们来到南方沿海地区,将其所见山川风貌、物产风俗等记录下来,编撰成书,这些书籍有的流传至今。这些古籍中记载了大量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这些博物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记载华南地区的水果,包括水果性状、采摘、种植、加工、药用功效等。不同时期,从这些文字记载中也能发现人们对华南水果的认识规律。汉魏六朝以前,华南地区开发程度不如北方,尤其是岭南尚未开发,华南的水果尚未进入中原多数人的视野。至汉魏六朝时期开始,岭南慢慢退去神秘面纱,该时期的古籍文献中开始出现岭南水果的记载,大多以异物志的形式出现。异物志大多只简单记载了华南地区尤其是岭南水果的名称和性状,且异物志大多已佚。《齐民要术》则在第十卷中收录大量异物志有关农学内容,其中就包括岭南、闽台水果的记载。此外该时期还出现《南方草木状》,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南方植物志,书中记载大量南方植物,包括大量生长于岭南和闽台地区的南方水果,其文字记载内容和异物志相比,其对南方水果的描述较为详实具体,是研究华南水果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资料。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繁荣稳定,华南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不少文人墨客深入华南地区游历,该时期有关华南的游记、笔记数量增加,如《北户录》、《岭表录异》、《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这些作品都大量记载了华南的水果,无论是水果品种还是与水果有关的采摘、加工等内容均有涉及。此外该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水果的药用功效,越来越多的当地水果如槟榔、荔枝、枸橼等在药学著作中出现。该时期还出现我国现存第一本水果专谱蔡襄《荔枝谱》,蔡襄《荔枝谱》从编纂目的、荔枝种类、福建荔枝种植风俗以及与荔枝有关的种植、加工贮藏等方面对福建荔枝进行了系统介绍,内容详实具体,其编纂手法也被后世荔枝谱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蔡襄《荔枝谱》为研究当时福建荔枝的生产、种植、加工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依据。明清时期华南已经得到足够的开发,南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经济区域。大量游记和地方志中记载的南方特色水果数量增多。此外大型综合性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以及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也在该时期出现。《植物名实图考》配图精美,减少同名异物或指代不明的情况发生,而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收录大量前人有关华南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记载,内容充实,条理分明。明清时期还出现大量水果专谱,仅与荔枝有关的作品就多达十余部,此外还出现我国唯一的《龙眼谱》和《槟榔谱》。本文将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历史学、医药学等学科,综合分析和考察我国古籍中有关华南水果的记载。这些文献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研究这些文字记载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代先人对华南的逐步认识过程,总结其认识规律。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人在探索过程中总结出的有关华南水果的种植、栽培、加工等知识,为今日华南水果的栽培与种植提供借鉴。此外,在长期的南方开发过程中,南方人民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水果文化习俗,这些风俗独具南方特色,在研究古籍中华南水果的过程中可以有助于我们发现这些习俗形成的原因、发展过程,有助于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更多的人们了解这些习俗,重视这些习俗,保护这些习俗。
其他文献
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 L.)重要的农艺性状,决定了水稻品种的地区和生长季节的适应性。Ehd1是水稻特有的抽穗期关键基因,整合了不同的上游信号,促进下游成花素基因Hd3a和RFT1表达,直接影响抽穗期。前期工作中,在粳稻Dongjin(DJ)和中花11(ZH11)中过量表达Ehd1,获得了OE-Ehd1(DJ)材料,及转基因沉默材料PD(DJ)与PZ(ZH11)。表型观察表明转基因
学位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药用植物,易栽培,分布广,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降血脂等功能。马齿苋的药用价值依赖其自身丰富的活性化学成分,但活性成分不易大量获得,且目前应用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于马齿苋的植株本身,对马齿苋内生菌领域的研发尚少。植物内生菌作为植物化学成分的新型来源途径,不仅能参与宿主植物次生代谢的合成,自身也能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
学位
为了探索既能增加稻田生物多样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进而减少病虫害发生,又能原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稻田间套作等复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边生产、边防控、边修复、边‘双减’”等“一石多鸟”的绿色生产目标,本研究开展了“水稻与水生花卉间作”三个方面的探索性实验:(1)水稻与再力花间作、水稻与菖蒲间作的大田实验,主要探讨间作对水稻病虫害及福寿螺的防控效应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2)四种水生花
学位
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是保证其产量的关键所在;作为最主要的单子叶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花粉的正常发育是保障水稻较高产量的基本前提。迄今为止,Os AGO1b和Os AGO18已被报道可以通过结合mi RNA或si RNA来参与调控水稻生长发育、胁迫应答和抗病毒防御等过程。但它们在水稻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还不深入。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通过RNA干涉技术下调表达Os
学位
酸雨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微生物对全球碳氮平衡和全球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评估酸雨对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影响,酸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目前仍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原状土柱培养实验,模拟不同酸度和频率的酸雨对农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去探究土壤温室气体对酸雨响应的相关机制。本实验
学位
明清的广州府地处如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热水条件充足,植物生长期长,十分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广州府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以前,广州府的粮食生产便初具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到了明清两代,广州府的粮食生产在前代的基础上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本文以“粮食作物”这一现代概念代替明清广州府地方志所作的定义“谷类”作物这一传统概念,对于广州地
学位
珠江三角洲因特殊的地形地貌,区域内虽水道纵横交错,然也是台地、丘陵遍布之区。以往学者较多关注的是三角洲的堤、围等水利设施,而往往忽略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陂、塘、堰等水利建设的研究。早至汉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陂塘设施的出现,并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而逐渐深入到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区域。本文从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史出发,以明清至民国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概述此一时期珠江三角洲陂塘的修筑情
学位
金融需求通常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对于农户而言,收入增加是履行信贷到期还款义务的有效保险机制,增加了农户申请并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在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收入水平提高成为农户还款的有效保障,获取的信贷数量也随之增加。伴随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带来的高收入吸引部分农户家庭劳动力弃农务工。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结构由此发生转变,而这一变化也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得以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户性质开始有所变化
学位
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全球性的影响。已有报道天然降雨中存在的微摩尔H2O2能够高效降解环境中部分有机污染物,而其对环境中除草剂降解效果及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除草剂阿特拉津(ATR)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南方土壤环境下,降雨中微摩尔H2O2对其降解的特征,并通过设置无菌土壤、不同性质土壤及紫外光照等环境条件,初步探究上述条件下降雨中摩尔H2O2对土壤ATR的降解影响及机理,为提出加
学位
本研究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进行,通过11年(2009-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来研究减量施氮和间作大豆对系统作物产量、甘蔗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应用同位素标记和DNA-SIP(DNA based stable isotope probing)方法,以及q 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减量施氮300 kg·hm-2、常规施氮5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