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草胺、毒死蜱是目前我国稻田中使用量较大的农药品种,由于水稻灌排水的种植特性,容易使其进入稻田周边水域,对水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造成威胁。本文以农田周围渠道中水生浮游植物调查为出发点,筛选出易扩大培养藻类10种,进而对10种藻进行了丁草胺、毒死蜱2种农药的单物种毒性试验及物种敏感性分布(SSDs)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易计数藻类6种,并其它常见浮游动物构建室内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AM)和室内典型微宇宙进行了丁草胺、毒死蜱2种农药的微宇宙试验,来评估丁草胺、毒死蜱对水生态系统的风险。单物种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草胺对10种藻的毒性由强到弱排序为并联藻>狭形纤维藻>斜生栅藻>鼓藻>辐球藻>舟形藻>椭圆椭圆小球藻>四尾栅藻>针杆藻>水绵。除对针杆藻、水绵属于中毒外,对其余8种藻均属于高毒级别。毒死蜱对10种藻中并联藻、辐球藻、椭圆椭圆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为高毒,对针杆藻、狭形纤维藻、舟形藻和水绵为中毒,对鼓藻和四尾栅藻为低毒。SSDs曲线的构建,能够计算出农药对藻类的安全浓度,进而根据环境实测农药浓度来评估对藻类的生态风险。试验结果表明,丁草胺、毒死蜱对藻类的5%危害浓度HC5分别为9.3μg/L,27.9μg/L。室内标准化水生微宇宙试验,对浮游生物群落的PRC分析结果表明,引入丁草胺后,狭形纤维藻所受影响最大,四尾栅藻、椭圆椭圆小球藻和浮游动物所受影响较小,而并联藻、舟形藻及斜生栅藻所受影响不能体现出剂量效应关系。0.1μg/L浓度组在引入丁草胺早期(14d内)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之后表现出抑制的作用,24d后又表现出一定刺激作用。1-1000μg/L丁草胺浓度组在引入微宇后对藻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21d后开始恢复,28d时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已经很小。就抑制作用而言,室内标准化水生微宇中丁草胺对藻类的最高无作用浓度(NOEC)为0.1μg/L。室内典型微宇宙试验,微宇中引入丁草胺和毒死蜱时,将受试物与其他环境参数一起作为环境因子,把所有环境因子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受试物作用时,水体中DO、pH及EC这三个变量与浮游植物均互为正相关关系,而硝态氮、铵态氮这三个变量与浮游植物均互为负相关。不同的是,丁草胺与浮游植物呈负相关而毒死蜱与浮游植物几乎不相关,丁草胺与浮游动物有一定负相关关系,而毒死蜱与浮游动物有很大负相关关系。室内典型微宇宙中丁草胺对藻类的NOEC为1μg/L,对浮游动物的NOEC为10μg/L毒死蜱对藻类的NOEC为10μg/L,对浮游动物的NOEC为10μ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