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组装与解组装构建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与活体成像分析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setsha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活体成像分析研究中,发展有效的策略构建分子影像探针应用于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分子自组装和解组装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物质从简单到复杂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人们借助这一过程,通过合理设计使探针与生物功能分子相互作用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调控探针在小分子形态和纳米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变,以此调控探针的成像信号,从而构建生物分子响应的分子影像探针应用于活体上疾病标志物的检测。近年来,人们基于分子自组装和解组装策略发展了不同成像模态的分子影像探针,但这些探针在应用于活体上仍存在以下局限:(1)大部分的自组装纳米探针是基于高分子聚合物构建的,在生物体内代谢时间长、降解速度慢,易带来系统毒性;(2)已报道的小分子自组装纳米探针大多为单一成像模态,活体成像分析无法同时满足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组织穿透性;(3)在小分子探针中同时引入多个成像基团和靶向基团会导致探针设计复杂、合成困难、产率低,临床转化困难。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通过发展可控的分子自组装和解组装方法,构建生物功能分子响应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应用于活体成像分析。我们一方面发展分子共组装和解组装策略构建谷胱甘肽响应的多模态纳米探针,应用于小鼠体内急性肝炎的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可视化检测;另一方面,发展生物分子响应的原位自组装策略构建碱性磷酸酶激活的有机小分子多模态成像探针,开展活体上肿瘤的多模态成像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在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发展了分子共组装和解组装策略,成功构建了肝脏靶向和GSH激活的荧光/核磁共振(MRI)/氟磁共振波谱(19F-MRS)三模态成像探针GdNPs-Gal,应用于活体上急性肝炎的无创、实时检测与疗效的快速评估。纳米探针GdNPs-Gal由GSH响应的MRI探针(1-Gd)和肝脏靶向探针(1-Gal)共组装而成,具有低的荧光和19F-MRS信号以及高的r1弛豫率,同时能够靶向肝脏细胞。当探针通过尾静脉注射进入小鼠体内后,能够在β-Gal的靶向作用下进入肝脏细胞。在正常肝细胞中,探针能够在高水平GSH作用下切断二硫键并发生解组装,从而导致r1弛豫率显著下降,同时荧光和19F-MRS信号增强。在炎性肝细胞中,下调的GSH水平延缓了探针的解组装过程,维持了原有的成像信号。因此通过MRI和荧光、19F-MRS分析相结合,探针能够对肝脏GSH水平变化进行精确的多模态成像检测。利用GdNPs-Gal,我们成功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炎进行了成像检测分析,并对抗炎药物地塞米松(DEX)治疗过程的GSH恢复进行了精确的监测。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将酶促的荧光激活反应和原位自组装策略相结合,构建了碱性磷酸酶(ALP)激活的近红外(NIR)荧光/正电子发射(PET)双模态成像探针P-CyFF-68Ga,应用于活体上肿瘤的高灵敏度、高组织穿透性的荧光/PET双模态成像分析。我们通过标记放射性核素68Ga,合成了 NIR荧光/PET双模态小分子探针P-CyFF-68Ga;连接在荧光染料上的磷酸根基团使探针的荧光猝灭,水溶性增强。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后,探针能够通过扩散作用渗透进入肿瘤组织中,并在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ALP的作用下发生脱磷酸作用,生成两亲性的水解产物并激活荧光信号,进一步通过疏水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在肿瘤细胞膜上原形成带有NIR荧光和核素放射性的纳米颗粒。由于形成的纳米颗粒具有比小分子更大的尺寸,导致其扩散速度慢,因此可以在肿瘤部位长时间停留并富集,从而提高成像的信背比。利用P-CyFF-68Ga,我们成功对ALP高表达的HeLa肿瘤进行了无创的荧光/PET双模态成像分析。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工作中,我们在第二部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将酶促的荧光激活反应、原位自组装策略与生物正交反应相结合,发展了肿瘤预靶向多模态成像策略,应用于肿瘤的NIR荧光/MRI/PET三模态成像分析。通过在ALP响应的、具有荧光和顺磁性的小分子探针的基础上引入反式环辛烯(TCO)基团,我们成功构建了 ALP响应自组装的探针P-FFGd-TCO。当探针通过尾静脉注射进入小鼠体内后,小分子探针会渗透进入到肿瘤组织内部,在肿瘤细胞膜表面高表达的ALP作用下脱去磷酸根,荧光信号激活并原位自组装形成带有荧光和顺磁性的纳米颗粒。较大尺寸的纳米颗粒能够在肿瘤组织中长时间停留,进而实现了肿瘤部位TCO基团的富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四嗪分子(Tz-68Ga)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在达到肿瘤部位后可以与纳米颗粒表面的TCO基团通过快速的反电子需求的狄尔斯-阿尔德(IEDDA)反应共价偶联,实现了放射性核素在肿瘤中的蓄积停留,因而可以在肿瘤部位同时实现NIR荧光、MRI和PET信号的增强。利用P-FFGd-TCO,我们成功对ALP高表达的HeLa肿瘤进行了预靶向的NIR荧光、MRI和PET三模态成像,从而可以对体内ALP阳性的肿瘤进行高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像检测。
其他文献
聚己内酯(PCL)作为一种重要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包装、医药等领域。其传统合成方法主要为金属催化的单体开环聚合反应,该反应遵循配位插入机理。由于锌金属具有低毒性、环境友好性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催化环酯开环聚合的反应。本文主要是针对聚己内酯的合成反应,设计具有稳定且高效的新型锌络合物催化剂。首先,从希夫碱配体half-salphen骨架出发,结合水杨醛骨架上取代基
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稀缺以及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引起了人们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的极大关注。氧气析出反应(OER)是四步质子转移反应,具有较大的超电势和较慢的反应动力学。因此,探索水分解反应催化剂的关键是寻找有效的OER催化剂。β-NiOOH在碱性条件下显示出优异的析氧反应(OER)催化活性,但尚未完全确定催化剂在工作环境下的表面构型。并且,由于表面溶剂离子交换,表面可能会出现O或OH的吸
氢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光催化分解水析氢反应(HER)对发展清洁能源非常重要。锐钛矿TiO2负载单原子Pt(Pt1/TiO2)等单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HER催化活性,但贵金属单原子在光催化析氢中的作用以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仍未知。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本论文从光激发、激发电子迁移和光反应三个方面,通过电子调控研究了TiO2负载单原子Pt的材料性质和光催化析氢的机理,从电子和反应路径角度给出合理
多取代芳烃、杂芳烃广泛的存在于各种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医药农药和材料化学中,也是制备当今众多工业化学制品和功能材料的常见合成原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因此,高效、高选择性地构筑芳烃和杂芳烃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合成领域的关注热点。从带有不同取代基团的非环前体出发,通过多组分串联反应构建芳烃和杂芳烃类化合物,可以为制备有机小分子和复杂的天然产物提供通用和简便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度依赖传统化石燃料造成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阻碍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和水分解技术已被公认为是能够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高效能源转换或存储的设备。然而,涉及到这些技术的几个电化学反应(HER、OER、ORR),因为其缓慢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较高的反应壁垒严重限制了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故而开发高效稳定的电催化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采用
光源与人类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光源的一次次发展与变革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新型量子光源的诞生为人类研究光源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极有可能促进下一次工业革命。新型量子光源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量子理论的核心,也是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中最重要的资源。人类对于量子纠缠的物理本质一直非常好奇并且试图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尽管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但是毫无疑问,量子纠缠对于量子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凸显,能源危机加剧,亟需开发可持续应用的绿色能源转换技术。在已开发的能源转换技术中,电解水技术可将由太阳能、地热能等转化而来的不可储存的电能,转化为便于储存的氢能,实现稳定的能源供给,因此极具应用潜力。在电解水过程中,相比于阴极上涉及两电子转移的析氢反应(HER),阳极上涉及四步电子转移的析氧反应(OER)动力学过程缓慢,具有较高的过电位,成为严
CO2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冰川融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但CO2作为一种无毒无害,储量丰富且廉价易得的C1资源,经过化学法将其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降低大气中CO2含量以及防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将CO2作为原料合成炔酸及其衍生物是CO2高效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课题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以介孔氮化碳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用于催化CO2和端炔的羧化反应合成炔酸化合物,确定催化剂的反应条件和
本文采用气固两相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和离散颗粒模拟(DPM)方法对流化床内的气固两相非均匀流动进行了实验和模拟耦合研究。本文定量分析了操作条件对气固流动的影响,验证了基于浓度梯度的颗粒团聚物识别方法,并通过PIV测量和DPM模拟耦合对颗粒团聚物的动态演化进行定量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主要对气固两相流动结构、测量方法、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团聚物特性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
脂肪族聚酯因其良好的环境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调控结晶行为和晶体结构是改善脂肪族聚酯性能的重要手段。共聚作为最常见的结晶调控手段可以实现聚酯各方面性能的连续改变,同时也诱发了复杂而有趣的结晶行为。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二元无规共聚酯—聚(丁二酸癸二醇酯-ran-富马酸癸二醇酯)(PDSF)和三元无规共聚酯—聚(己二酸丁二醇酯-ran-丁二酸丁二醇酯-ran-富马酸丁二醇酯)(PBSAF)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