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自然审美观的信息符号化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wei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受晚明以来社会风尚的影响,追求恬淡自适的个性心理,善于用艺术的灵感捕捉自然之美,在日常的琐碎中领悟生命本真,寻找“诗意的栖息”,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情怀与精神意蕴。选题从“物我关系”的层面研究李渔自然审美观的内涵,深入理解其所体现的生命精神与生活智慧,以此做为审美指向,构建信息内容;引入符号学相关原理,深入解读符号的产生、建构与传达,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符号化,并对李渔自然审美观进行符号化的分析;将符号化的思维置于信息设计的视域下,总结李渔自然审美观信息符号化表现与传达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进行方法的检验与论证。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案例研究法与总结归纳法,构建以选题为中心的内在研究体系。通过借鉴符号学的方法,研究视觉符号的构成及信息传达的规律,为信息设计找寻更多的思考维度与研究方法。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李渔自然审美观的成因、特点及对当下生活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研究符号的语义学与语构学规则、符号的传达过程;第三部分,从信息与符号的关系入手,阐述信息符号化的形成,以符号学的视角分析李渔的自然审美观,找寻两者的相关性;第四部分,构建符号化设计思维的三层次,具体结合李渔的自然审美观作出设计方法与流程的深入阐述。从符号的生成到符号结构的组合再到语义的构成与表达,共建完整符号系统的设计过程,多形态的信息图表为信息符号化设计提供了应用载体,最后特别提出了设计语境、设计师与受众等因素对符号语义准确传达的影响作用;第五部分以李渔的著作《闲情偶寄·种植部》的信息设计为例,对其中65款植物进行符号化设计,揭示信息现象背后隐藏的关系和本质,将信息图表、信息图集作为应用载体,实现传达者与受众者的有效沟通,从而验证以上原则与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研究对李渔自然审美思想的符号化设计过程,实质上是对抽象难懂的信息转化为具有可感性的视觉符号,并传达符号中所意味着的文化价值的过程。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在当下进行视觉转化,有利于实现古今文化、精神的融通与传承,依托信息设计的形式进行表现,使其能够表达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精神意蕴与思想内涵。
其他文献
唐醉石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篆刻和书法大家,韩登安盛赞其为“鼎革以后第一人”。他的篆刻初宗秦汉,复学于浙派的陈曼生、赵之琛等诸大师,继承了浙派印艺的绝学,融合了各派名家的精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面貌,开创了新浙派的先河,成为新浙派在湖北的杰出代表。他经历特殊、学识广博,心存高古、情随时代,书法精湛、印外求印,在文物鉴定、艺术收藏等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滋养了他的篆刻艺术,使其终成一代宗师。他早年参
学位
从古至今,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人物造型是审美主体。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造型吸收了西方素描的写实技法,同时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以线造型法,具有独特的现代气息和个人审美特色及民族风格,推动了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发展,是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的代表。就笔者而言,从接触工笔人物画一直都是以何家英的人物画作为范本进行学习探究。笔者认为可以直接以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造型为例去探究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特征。本文主要从
学位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集团几经更迭,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会造就一批以死报国的死节者与不食周粟的守节者,这些人往往被后世视为道德标杆与臣子楷模,为后世所称颂。在王朝更迭这种极为动荡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非所有臣子都有决然赴死的勇气,也并非所有人都被赋予了独善其身的机会,他们将自我生命置于逝去的王朝之上,选择了入新朝为官,成为了为世人所不齿的贰臣。在中国历史上,贰臣现象始终是人们不愿直面却又
学位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形式之一,既珍存下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脉络,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之中,当代工笔人物画博采众长,打破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材料技法的单一性,在寻求突破中孜孜不倦的探索,逐渐摆脱原本衰败的局面,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和审美风貌,创造出更多富有个人观念性、独特风格化的绘画作品,在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展现出全新的艺术活力。
学位
在中国传统花鸟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花鸟画这个绘画门类从唐代开始萌芽,并在中国美术史上成为独立的画科。五代时得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同时在宋代达到发展的顶峰。赵昌生活在花鸟画发展呈欣欣向荣之态的宋代,良好的时代背景促进了他花鸟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他虽然不是画院的画家,但他和北宋初期画院的画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后来画院风格的转变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在了解赵昌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赵昌的花鸟画
学位
黑格尔认为:“满足心灵自由需要的创作欲望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起源。”在中国源远流长和灿烂的美术史中,我们不难观察到,旧石器时期对于石器形体形状的雕琢打磨到新石器时期的对于彩陶的各式花纹制作,人类开始觉察到自身或本我的时候,开始产生艺术表达的方式,这种意识是原始迹象的起源也是艺术发生的关键环节。中国水墨画是与时进俱进的,期间它不断创新绘画技巧和题材,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持着中国水
学位
“冲淡”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其涵义已由最初关于人格性情方面的品评延伸至一种“冲和淡泊”的审美观念,并在元代绘画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元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期,也是转折期,文人画在元代真正走向成熟,并被赋予了更广阔深远的内涵。元代出现了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他们不为物役,追求淡泊清逸的境界,重视自我性灵的抒发,往往投身于山林渔野之间,寄情于诗文书画之中。他
学位
文章以清代《红楼梦》插图为研究对象,探讨红楼插图是如何再现语言文本的。首先论述关于“文”与“图”的典型意义下小说插图呈现了双重性质,即叙事性与绘画性。然后对清代《红楼梦》插图做梳理和归纳;接着从具体的红楼插图入手,从叙事的角度分析红楼插图是如何承载小说叙事的,它有自身的叙事特点和功能;另外再从绘画的艺术处理方面讨论红楼插图是如何通过绘画的手段来直观的展现小说面貌的;此后本文还从“黛玉”和“宝玉”两
学位
写生是每个画家都熟悉的艺术形式,也可以说学习绘画离不开写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写生在水墨人物画中的效能。第一章节解释了写生的概念和写生在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历史发展,并简要描述了水墨人物画写生的基本方式和形态。第二章阐释了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笔墨造型能力,训练观察感受能力,以及探索个性的审美语言。第三章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并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写生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指出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应顺应时
学位
王士禛,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生于明崇禛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又字豫孙,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享年78岁。王士禛于顺治十五年中二甲进士,后于康熙四十三年官至刑部尚书,为官颇有政声,又以诗立名,推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被时人尊为文坛领袖。然而这样的盛名掩盖了王士禛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的造诣,研究者们多关注其诗文的遣词造句甚至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