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制度分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早期的货币多以贝壳的形式出现,后逐渐代之以金、铜等金属货币。汉武帝统一币制,流通五铢钱,唐初改行通宝钱。宋元时始推行纸币制度,北宋的交子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6世纪以前,中国的货币制度较少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地理大发现以后,中国的货币制度卷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白银取代铜钱和纸钞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并一直延续到1935年的法币改革。
  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完成,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要的货币制度变迁,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长达数百年之久。分析白银货币化为何能在明代完成,它与国内货币经济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关联,成为认识货币本质、思考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互动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皇权、律法、宗教等因素在货币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入研究中国货币制度的变迁可以让更清楚地了解货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影响货币制度变迁的因素。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但基本都是从经济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货币不仅仅是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它更是交换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期冀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融入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分析,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索:一,为什么白银是在明代完成了货币化的过程;二,为什么明代形成的白银货币制度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三,白银对明清以后的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法、统计法和实证法,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时各有侧重:首先,描述历史突出整体性,突出整体性要求在论述货币制度变迁时要同时考虑到产业、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其次,统计数据突出长时段性,唯有用长时段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才能看清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最后,实证举例突出货币史与货币思想史相结合,潜藏于货币思想史中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通过文官阶层和民间士人左右着中国货币思想的争鸣,继而影响货币制度变迁的方向,只有理解货币思想史,才算真正理解货币史。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囊括产业经济、商业贸易、国家财政和社会文化的历史语境下探讨货币制度变迁,扩大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研究范围,突出了整体性和长时段性,使得研究更全面;第二,以往的研究大多割裂了货币史和货币思想史的关联,本文将货币史的研究和货币思想史的研究相结合,同时比对两者的演变过程,使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更真实;第三,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解释货币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使得经济学分析能够兼顾到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加贴近历史事实,所得结论更具说服力。
  全文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共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理论说明具体介绍了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理论和主观博弈模型,并依照青木昌彦的理论对本文所要说明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制度变迁”这两个名词做了一番解释。研究方法突出了本文所使用的方法与一般研究方法之间的不同之处。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第二章用长时期的视角介绍了明代的货币经济背景。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手工业生产的行列,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良为手工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传统自然经济的规模不断缩小。专业化市镇加强了广大农村与大型商业城市的联系。商品流通突破了地区贸易的限制,产业分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深化,国内出现了多个产业中心,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市场。明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由民间掌握,来自国外的购买需求给国内货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三章分析了铜钱和纸钞的缺陷以及货币发行困局的成因,并从货币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证。铜钱数量少、笨重、价值低,不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纸钞缺乏货币发行监管机制和民间财产保护机制,不利于货币经济的继续发展。当出现财政危机时,朝廷滥发纸钞极易造成物价暴涨,以纸钞形式积累的民间财富瞬间蒸发,正常的货币经济运行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就转向古老的铜钱,以摆脱对纸钞的依赖,限制朝廷的货币发行权,保护自身财产。但是此时的铜钱已经不能满足货币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还加剧了铜钱的私销私藏,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更少,市场交易更为艰难。待货币危机暂时过去后,钞法必将卷土重来。如此,铜钱和纸钞就陷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货币发行困局。从货币思想的角度也可以印证宋元时期以来铜钱和纸钞的困局其本质是民间力量和统治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
  第四章重点叙述了明代中后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对货币制度变迁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白银货币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了货币思想的转变。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航路贯通使得大量美洲白银涌入中国,增加了国内流通的白银数量。隆庆元年起朝廷取消海禁并对进出口贸易征收饷税,缓解了明朝财政收不抵支的紧张局面。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税折银的一条鞭法,标志着明代白银货币化和货币制度变迁的完成。明万历时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白银货币制度:首先,白银的来源以海外白银为主;其次,社会流通的白银是以两为单位的;再次,白银的重量、成色等不统一。明代中后期货币思想的焦点聚集在白银上,虽然其中有很多反对白银流通的意见,但是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第五章用比较制度分析理论和主观博弈模型对明代白银货币化做了均衡分析,据此客观地评价了明代的货币制度变迁。白银货币化作为货币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白银同时满足了新兴商人阶级和统治阶级双方的利益诉求;其次,白银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互相制约机制,使其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对明代货币制度变迁的评价:首先,海外白银进入中国以后,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中国国内产银量很少,流通中的白银大部分来自海外贸易,这就使中国白银货币制度极易受到海外白银供给变动的冲击;再次,白银以银两的形式流通,倒退成较原始的纪重货币,抑制了信用制度的发展;最后,由于国家信用的缺位,白银银两制存在重量和成色不统一的问题,增加了流通的困难。
  第三部分为第六章,结语。本章对全文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并回答了绪论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白银是在明代完成了货币化的过程?因为铜钱和纸钞都有各自无法克服的缺陷。海外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以后,解决了流通货币短缺的问题,白银自然而然地成了货币制度变迁的最佳选择。第二,为什么明代形成的白银货币制度可以稳定地存续下来?因为白银货币化同时满足了统治阶层和民间商人的利益诉求,又在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制约机制,这才使得白银可以持续流通三百余年。第三,白银对明清以后的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利的一面是,白银货币化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不利的一面是,白银货币化形成的白银银两制降低了国内货币制度的稳定性,阻碍了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增加了交易流通的难度。
其他文献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食品数量意义上的温饱状态,而是对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食品消费和生产大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食品产业增长迅速,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数量而言,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食品供不应求而不得不采取配给制的状况,现在居民自主选择食品消费,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食
学位
农村城镇化是与城市化并行不悖的一条发展路径,在以“集聚中走向平衡”的不均衡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将着重点放在了大城市圈的构建与大中城市的发展建设上,意愿以县域人口在此务工经商达到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愿望;然而,在大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太高且面临着种种障碍,这使得农民工无法真正在市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相比较走大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的艰难,县域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就更有着其现实可能。中国县域农村城镇化立足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尼系数逐年递增,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关注。收入差距的扩大表明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未能均等地、充分地惠及社会每个阶层和群体,尤其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阶层。在各种收入差距中,行业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更是近年来民众瞩目的焦点。事实表明,行政垄断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和行政垄断行业远高于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4年第3季度末,农村外出农民工17561万人。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行业,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民工这么一个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群体,却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尽管他们实现了在城镇就业和居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如今已经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决定了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中起到了基石和枢纽的作用。第二产业的产业升级状况和就业情况对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中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从当下对第二产业就业情况的分析成果来看,以往研究都是把影
学位
所谓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可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变大,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发展落后,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农村制度环境落后,农村金融
20世纪80年代起,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合作与协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汇率作为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不仅是一国经济政策的主体成分,而且是保持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就中国而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将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集聚,这一特征促成了众多国际知名金融集聚中心,伦敦、纽约与东京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的金融产集聚状况也非常显著,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5)排行榜上,中国香港排名位居第3位,上海、深圳和北京分列20位、25位和32位,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金融中心。而上海、深圳与北京在国际上也已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现阶段中
学位
人民币汇率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之后的人民币汇率是基于市场供求基础之上,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小幅调节。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总体上一直保持升值趋势,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是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这一现象难以通过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过程中,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人民币升值并
学位
一直以来,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深受卫生经济学的关注。伴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在进行健康投资时,人们更加偏向于加大医疗卫生费用的投入。在很多国家,医疗卫生费用已然变成了多数国家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国家财政和人们的医疗负担,使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更加有保障和有效率,国家正在积极的寻找其他方式来代替医疗服务消费。对于中国这样医疗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