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的设计、制备与表征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微波功率计被广泛用于测量微波发射机/接收机的输出/输入功率、信号源的输出电平以及接收机本地振荡器的电平、天线系统辐射的功率、振荡器的输出功率、交流信号电压的均方根值以及标准交直流、毫瓦计、标准信号发生器的校准等,在国防、通讯、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目前,测量微波功率的技术是基于热敏电阻、热电偶和二极管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将待测的微波功率完全消耗加以测量,因此使得微波信号经过测量之后无法再利用。最近,国外提出了两种基于MEMS技术的微波功率传感器结构,它们的微波信号在测量过后仍可利用。第一种结构是利用热电堆测量共面波导上损耗的微波功率,第二种结构是利用电容变化测量微波功率。但两种结构均存在着微波性能与灵敏度之间的矛盾。本文针对高灵敏度、宽频率范围、低的插入损耗和反射系数、高线性度并可以转换工作状态的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进行了研究。 (1)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功率监测、增益控制和电路保护的新型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结构,它将微波性能与灵敏度性能分开设计,因此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该新型的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通过电容耦合出一小部分微波功率,再将这部分微波功率吸收并转化为热量,利用热电堆探测温度变化实现微波功率的测量。 (2)为了改善功率传感器的微波性能、减小功率传感器耦合度随频率的变化并实现工作状态的转换,提出了阻抗匹配结构、补偿电容结构和状态转换开关结构. (3)建立了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的微波模型、热学模型和静力学模型。微波模型分析了加入上述改进结构对微波性能的改善;热学模型通过分析各种结构参数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得出了温度分布随这些结构参数变化的规律;静力学模型分析了静电力与耦合电容之间的关系、MEMS膜的自执行效应以及阈值电压与膜的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FSS和Ansys模拟了上述各种结构,验证了三种模型的正确性,并对改进结构进行了优化。 (4)开发了GaAsMMIC工艺的传感器制备流程,研究了牺牲层的释放、热电堆的制备等工艺,提出了一套基于GaAsMMIC工艺的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工艺流程并设计了各种功率传感器的改进结构。 (5)基于GaAsMMIC兼容工艺研制出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通过对所制作的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的微波性能和灵敏度的测量,在8~12GHz频域内,功率传感器的插入损耗小于0.45dB,反射系数小于-20dB。在10GHz中心频率处的灵敏度大于30μV/mW,分辨率达到0.2mW。 本文提出了具有多种改进结构的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建立并分析了功率传感器的各种模型,开发了功率传感器的工艺制备流程。本文的工作不仅促进了MEMS在线式微波功率传感器的发展,而且对研究GaAsMEMS微加工工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该传感器预期在许多个人通信或雷达系统中会得到应用。
其他文献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由于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资源的大量消耗和逐步枯竭及其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可持续利用的新能源已成为人类
幌菊与毒药树作为在系统演化上高级孤立的古老类群,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其对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历史的贡献较多型类群更大,具有不可替代性。本研究分别选取这两个高级孤立类群,通过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在动脉瘤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 1月至2019年3月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80例,按
兜兰属是兰科植物中较为原始的类群,也是兰科植物中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一个类群。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是我国兜兰属植物的‘旗帜种’,其花色艳丽、花型奇特,与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早在19世纪末,驻极体作为一种基本的物理现象就已被人们发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现在已经开发了各种各样的驻极体材料。由于驻极体能产生静电场,因此可以广泛应用在电容式静
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复制依赖于细胞而进行。限制性因子是宿主细胞对抗HIV-1感染的有效手段,不同的限制性因子会针对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和靶位发挥抑制作用。但HIV-
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aaRS)是一类古老的多结构域蛋白质家族,催化tRNA的氨基酰化反应,生成氨基酰-tRNA(aminoacyl-tRNA),为蛋白质生物合成提供原料。根据a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人类最主要的伴栖鼠之一,它能传播鼠疫等20多种烈性传染病。基于形态学的研究,表明中国是其分化中心,但褐家鼠的起源还有争议,迁移路线尚不清楚。本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