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添加对园林绿地土壤呼吸速率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会改变土壤性质,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为明确氮沉降对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碳及其理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安徽农业大学农萃园教学实习基地内选取7年生的糖槭(Acer saccharum Marshall)、红枫(Acer palmatum Thunbf.)、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黄栌(Cotinus coggygria Scop.)和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等5种园林树木,以尿素(CH4N2O)作为氮源,设置对照组(CK,0 g·m-2·a-1)、低氮(N1,5g·m-2·a-1)、中氮(N2,10g·m-2·a-1)和高氮(N3,15 g·m-2·a-1)四个处理,于2020年5月-2020年12月期间利用LI-8100便携式土壤呼吸仪测定不同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土壤呼吸速率、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氮添加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氮处理下5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均呈单峰型。日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发生在12:00-14:00时段内,8-9月份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2)氮添加对5种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均起到促进作用,不同氮处理下土壤总呼吸速率增加的大小排序为N2>N1>N3。乌桕林地不同氮处理下根系呼吸速率增加的大小排序为N1>N2>N3,其余四种林地根系呼吸速率增加的大小排序为N2>N1>N3。(3)不同氮处理水平下,5种林地土壤总呼吸速率和根系呼吸速率的大小排序均有差异。其中,土壤总呼吸速率在N1水平下为黄栌>糖槭>红枫>乌桕>茶条槭,N2水平下为糖槭>乌桕>红枫>黄栌>茶条槭,N3水平下为黄栌>红枫>糖槭>乌桕>茶条槭;根系呼吸速率在N1水平为黄栌>红枫>糖槭>乌桕>茶条槭,N2水平为乌桕>红枫>黄栌>糖槭>茶条槭,N3水平为红枫>黄栌>乌桕>糖槭>茶条槭。(4)不同浓度的氮添加降低了土壤pH值,但差异不显著;N1和N2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增加显著高于N3处理的(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增加不显著。(5)不同浓度氮处理下,5种林分土壤酶活性的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其中,N1和N2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大于N3(P<0.05),而N1处理下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其余处理下差异不显著,且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对氮添加响应不显著。综上所述,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是受土壤温湿度、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氮处理降低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而减缓了林地土壤呼吸速率。
其他文献
随着绿色防控的推广,天敌产品日益受到关注。捕食螨作为小型吸汁性害虫、植食性害螨的重要天敌,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于田间防治。其中,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具有食性广、捕食能力强、繁殖能力强、扩散力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优势捕食螨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巴氏新小绥螨时,发现经历长距离运输后,死亡率极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验的前期工作利用合适的光温组合培育出巴氏新小绥螨滞育品系,来延长寿命
凋落物分解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探究其内在分解机制对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安徽大别山区天马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典型分布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黄山松林和杉木林等四种林分类型的枝凋落物、叶凋落物和枝叶混合凋落物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6月采用网袋法进行原位分解试验,定期采集凋落物及其下土壤,测定凋落物损失量、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分析不同凋落物类型的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特征,它承载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物质性历史环境及非物质文化生活场景。尽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民众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使用率低、居民活动需求与公共空间产生的矛盾仍层出不穷。如何客观分析公共空间矛盾,进行公共空间更新改善,已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公共空间研究涉及空间与社会的两个
森林公园作为保存着具有人类乃至地球历史意义性的教育资源集合地,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当今森林旅游的迅猛发展,森林公园建设呈现新业态新产业,然而森林公园主题多样化背景下的以科普教育功能的建设却不见增长,与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科普教育普及需求相悖。森林公园已成为保护森林资源和传播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森林公园的科普功能建设普遍停留在宣传栏、展示牌、植物铭牌等“被动式”的宣传设施,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落叶阔叶林作为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展生物量的研究,对于测量森林固碳能力、评估森林碳平衡至关重要。本文以金寨县马宗岭林场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立地条件、大小为20*20m的样地,样地生物量采用通用硬阔生物量公式计算。然后以World View-2为遥感数据源,提取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等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而低温、干旱、盐渍等众多不利环境因素却严重制约着毛竹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毛竹中的抗逆基因,提高毛竹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成为毛竹遗传育种的重要课题。植物单价阳离子/质子反转运蛋白(CPA)是一类在植物盐胁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跨膜转运蛋白,包括Na+/H+逆向转运蛋
乡村意象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对乡村可见事物的特征,以及乡村中的记忆,在经过抽象的归纳和选择后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心理图像,是内化于人们心中关于乡村特征的记忆。当下,各地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乡村风貌特色逐步缺失,我们需要加强重视,保护乡村意象的特色及完整,真正了解村民心目中的乡村。不同地域下文化及环境有着较为明显的乡村意象的差异,本文借鉴自然地理分区、综合农业分区、中国文化分区,以及中国传统聚落景观
本文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宗岭片区天然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主要以胸径大于等于3cm的每木调查数据,以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的运算方法,旨在揭示在大别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中,落叶阔叶林群落演替动态和物种共存特点,为过渡区落叶阔叶林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群落结构特征:调查胸径DBH≥3㎝的植物,调查发现群落总体共有20科26属36种
随着汽车控制技术的发展,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控制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各类型的四驱汽车中,在汽车行驶中会遇到行驶失稳的工况,如汽车转向时发生转向过多或转向不足的情况,ESP系统检测到此类情况后开始工作,将制动力按照控制策略计算的数值分配到各个车轮上产生横摆力矩修正汽车转向与行驶轨迹。汽车转向时稳定性下降,为保证行驶安全性ESP系统频繁工作,制动对于汽
油茶是我国特有高品质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工业价值。本文针对现有的油茶果采摘特点,结合国内外果实采摘经验,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视觉辅助技术的扭梳式油茶果实采摘方法,该方法重点研究了花蕾低损伤的油茶果实扭梳式采摘机构模型设计,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成熟油茶果识别与分割,采用双目立体匹配技术完成油茶果的空间位置标定,实现了油茶果实的有效识别和三维空间的定位,为扭梳式油茶果实采摘机构提供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