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生命的记忆——20世纪中国文学有关饥饿描写作品的思考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wy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世纪(1919-1999)中国文学有关饥饿描写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及经验为背景,试图理清有关饥饿描写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经历的作家笔下的异同,思考这些描写对于作品的价值和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并借此揭橥内蕴其中的人性以及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积淀。 第一部分,对我国古代文学有关饥饿描写的作品作简单地溯源;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关饥饿描写的作品进行扫描,从而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关饥饿描写作品的研究状况和文学史意义进行了梳理和综述。 第二部分,结合20世纪中国文学有关饥饿描写的具体作品,将作品分成三种不同类型:一类侧重于对饥荒的情景再现;一类侧重于表现饥饿状态下的人类本性;一类侧重于描摹和反思饥饿状态下人的异化。并结合时代特征对作品特点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第三部分,选取20世纪不同阶段的三组代表作家,结合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侧重论述时代和作家的个性特点与作品的关系。一是选取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豕蹄》进行比较,突出二者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力量的深刻体认和反思。二是从萧红的《商市街》等作品,尤其是与萧军的现实生活出发,来分析他们用爱情去抗衡饥饿的探索。三是通过分析张贤亮的《绿化树》和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揭示了两位作家用小说、道德来抗衡饥饿现实和自我疗伤的深层原因。最后,选取苏童的《米》作为个案,分析了个体(包括作家)对饥饿的抗争与无奈。 总之,文学作品里的饥饿描写之所以有着特别的魅力,不仅是因为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因为体现出反思和抗衡某种社会力量的社会意义,更因为它升华出一种人生哲理。它映证了一个艺术真谛:现实人生的苦难是滋生文学艺术的土壤。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透过文化转型的视野研究中唐诗人白居易诗学思想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导言首先回顾了白居易在文学史中的影响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发现历史上对白居易的评价总是忽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风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审美性的转变。审美性人物品评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与评论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清"与"畅"就是这种
《百年孤独》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创作的手法已经影响到了世界各地。在文化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中国当代作家范稳的《水乳大地》的问世,也表明了在中国西南地区又出现
在语言学中,语篇是指任何能够形成统一整体的语言段落,语篇分析是对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句子如何构成更大的段落、意义单位及整体功能的研究。语篇及语篇分析理论已被运用到语言教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总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可以运用复述。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te
本文透过分析昆德拉《不朽》的(意象形态)一节,并结合小说中的众人物的行为和对意象形态的思考,尝试为“意象形态”一词做出定义和阐释。为了发掘意象形态的更深层的内涵,笔者尝
In fault diagnosis of rotating machinery, 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 is often used to extract the fault characteristic signal and analyze decomposition result
0引言rn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上海燃气行业实施了三轮重大改革。从1997年的"产销分离",经历2000年的"裂变重组",到2003年底的"九九归一",燃气行业初步实现了从事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