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机制的初步探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物病原线虫每年对于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食线虫真菌作为一种潜在的作物病原线虫的生防菌,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从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 Fres.ATCC24927)菌丝表面分离到的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 WQS37)诱导真菌形成捕食器官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的结果如下:  1.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实验,证实了前期分离得到的嗜根寡养单胞菌存在于野生型少孢节丛孢菌丝的表面;通过透析袋的实验,证明了细菌与菌丝的直接接触是其诱导真菌产生捕食器官的前提。  2.细菌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物对细菌诱导真菌形成捕食器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用SEM和显微技术对添加了正丁醇萃取物的A.oligospora-WQS37共培养体系中的菌丝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正丁醇萃取物浓度的增加,真菌菌丝的表面细菌的数量增加并形成细菌生物膜,而且真菌形成捕食器官的数量与真菌菌丝表面的细菌量有关。我们从细菌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出四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和质谱数据鉴定为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环二肽类化合物):  (1) Cyclic dipeptide(L-leucyl-trans-4-hydroxy-L-proline)  (2) Cyclic dipeptide(L-Ala-L-Pro)  (3) Cyclic dipeptide(L-phenylalanyl-cis-4-hydroxy-L-proline)  (4) Cyclic dipeptide(L-phenylalanyl-trans-4-hydroxy-L-proline)  3.将人工合成的Cyclic dipeptide(L-leucyl-trans-4-hydroxy-L-proline)(CLP)添加到A.oligospora-WQS37,真菌会产生捕食器官;对共培养体系中的菌丝进行显微观察,发现细菌在菌丝表面会有极性吸附,同时在真菌菌丝的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我们将菌丝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的真菌菌丝转移到营养贫瘠的培养基上后,其仍旧形成捕食器官。我们以此菌丝为母种在固体平板上进行连续传代实验,结果表明真菌捕食器官伴随着菌丝表面细菌生物膜的消失而最终消失。据文献报道,D-氨基酸可以阻止细菌在固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我们在含有CLP的A.oligospora-WQS37共培养体系中添加了一定浓度的D-氨基酸(D-Met∶ D-Tyr=1∶1),真菌不在产生捕食器官;取出平板内菌丝进行显微观察,我们发现当平板内添加D-氨基酸后,真菌的菌丝表面的细菌的数量减少,细菌形成的生物膜也消失;营养对于细菌的诱导活性也会有影响,伴随着平板内的营养的增加,细菌的诱导活性减弱,菌丝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膜也消失;据文献报道细菌对于真菌的趋化可以影响细菌在真菌表面形成生物膜,通过趋化实验我们发现人工合成的CLP可以增强细菌对真菌代谢产物的趋化性。这些实验结果暗示了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菌对真菌的趋化而影响细菌在真菌菌丝表面的吸附,从而影响细菌在真菌菌丝表面形成生物膜;而细菌在真菌菌丝表面生物膜的形成可能参与了其诱导真菌产生捕食器官的过程。  4.我们对于细菌及相应的代谢产物的生防效果进行了评估。同土壤中仅仅含有少孢节丛孢的空白组相比,土壤中混合有CLP和A.oligospora-WQS37的杀线虫率大幅度提高;对于其中的菌丝进行显微观察,我们观察到在真菌菌丝的表面仍然有细菌形成的生物膜的存在,真菌捕食器官的数目也明显增多;这些结果说明:细菌及相应的代谢产物具有很好的生防效果,细菌形成生物膜对于真菌产生捕食器官很重要。  论文的创新点:  1.证实了嗜根寡养单胞菌与少孢节丛孢的直接接触是细菌诱导真菌产生捕食器官的前提。  2.研究表明细菌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可能增强了细菌对真菌菌丝的趋化,从而影响在真菌菌丝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3.研究结果暗示真菌菌丝表面形成的细菌生物膜可能参与了细菌诱导真菌形成捕食器官。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计划的实施,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分布式电源具有节省投资、降低损耗、提高系统可靠性、能源种类多样化等优点。但是大量的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会对配电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逆向潮流、多电源环网和多节点类型等传统配电网潮流算法较难处理的问题。传统的配电网潮流算法已不能很好的满足未来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需求。为此本文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各种典型
该文重点论述了伊春林区植物开发利用与保护.其中,对近些年来开发利用形成产业的五大类植物资源:药用、山野菜、册野果、纤维饲料、观赏植物资源有较详细论述,并提出了开发利
该文为期3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在离污染源较远的监测场(FFC),酸雨出现的频率为15﹪,而离污染源较近的XQF监测场为24﹪.降雨通过杉木林林冠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穿透
随着现代互联电网快速发展,跨区域电能交换大幅增加,区域电网联系日益增强。为评价各区域电网的AGC控制效果,早先采用的是A1/A2评价标准,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是北美电力可靠性委
本论文通过PCR成功地从制备的脐带血管内皮细胞cDNA扩增出VEGF受体Flt-1N端1-3、1-2个IgG样loop基因,经过序列测定发现与GENEBANK中报道的Flt-1相应序列有2个碱基不同,并通
甜菜树(Yunnanopilia longistaminea(W.Z.Li) C.Y.Wu et D.Z.Li)为中国西南特有植物,是山柚子科(Opiliaceae)甜菜树属(Yunnanopilia)的唯一种。该物种为云南红河流域特色、名贵的
小鼠孤雌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parthen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PG-haESCs)和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andr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AG-haESCs)的
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撂荒地以其复杂的生态及水文响应成为当今一个研究热点。目前,世界上很多研究都热衷于关注退化过程中的生态水文响应,而对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关
该文通过区域调查、养殖业生产单元(养殖场和专业户)调查及种制度改革实验,系统 全面地分析了华北高产粮区山东省桓台县农牧结合主态系统.研究分三个部分:种植业分析、养殖业
目的:Kv10.1(Etherá go-go1,KCNH1)通道在癌症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该通道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一种理论认为Kv10.1通道与细胞内低氧稳态系统相互作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