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语》是先秦重要典籍之一,它是一部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它记录了从西周穆王二年(公元前990年)到东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前后共五百三十八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二十一卷,即《周语》三卷,《鲁语》两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两卷,《吴语》一卷,《越语》两卷。这部书重在记言,以当时君臣言谈为主,能够体现先秦时期汉语的真实面貌,其语言风格长于辩论铺叙,逻辑严密,真实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言语特点,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它上承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上古前期汉语,下启《吕氏春秋》、《荀子》、《史记》等上古中后期汉语,是连接上古汉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语料价值。在先秦汉语的研究方面,各种虚词研究己经有了一定成果,但是对这一时期汉语专书虚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介词在汉语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类虚词,是分析语言中非常活跃的功能词。鉴于介词和动词的密切联系,学界在介词的界定方面尚存在一些争议,这一复杂原因使得研究先秦汉语介词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依据王力先生的“词汇·语法范畴”理论,将传统训诂学方法和现代语言学方法相结合,努力克服传统训诂学随文释义的消极影响,树立系统观念和历史发展观念,用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国语》介词作穷尽性的研究:从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和分布等角度对所考察的对象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通过历时比较,上溯甲骨文和金文(主要是甲骨文),下联现代汉语,探讨它们的来源和去向,确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语》中的介词作一比较全面、系统和详尽的考察。考察的介词有:“以”、“於”、“于”、“爲”、“舆”、“自”、“及”、“在”、“由”、“用”、“因”、“当”、“赖”、“比”、“中”、“方”、“先”、“顺”、“憑”、“乎”、“隨”等21个。文章通过穷尽调查、定量定性分析,从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和分布等角度对所考察的对象进行比较详细的描写,并通过历时比较,探讨它们的来源和去向,确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本课题的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有着训诂学上的作用。杨树达先生说:“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本文所研究的介词,属《国语》的文法研究,其成果无疑有助于《国语》的训诂,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句义。(二)、有着语法史上的作用。郭锡良先生指出:“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书语法研究、断代语法研究之上。”本课题属专书语法研究性质,其成果或可为汉语史的研究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