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价铁强化煤化工废水厌氧降解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glian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化工是我国的特色能源工业,是国家能源和原材料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监察力度的日趋严格,对煤化工废水处理提标增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煤化工废水中存在大量难降解、高毒性酚类和氮杂环类等特征污染物,导致煤化工废水处理的重要工艺——厌氧生物处理性能低下、稳定性差,已成为制约煤化工行业废水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技术瓶颈与难点。为此,本文以煤化工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为研究重点,综合考察不同铁基添加剂对特征有机污染物降解及厌氧污泥菌群的影响,深入解析零价铁(ZVI)强化苯酚厌氧降解的机制,系统分析ZVI强化实际煤焦化废水厌氧处理的效能及微生物菌群的演替,并构建基于微生物菌群结构预测厌氧处理性能的机器学习回归模型,以期为ZVI强化煤化工废水厌氧处理技术走向工程实践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对模拟煤化工废水的半连续厌氧降解实验,探究了不同铁基添加剂强化厌氧降解废水中特征污染物苯酚、邻甲酚、对苯二酚、喹啉和吡啶的效能。结果表明,ZVI和Fe3C的强化效果最佳,可分别将厌氧污泥的COD降解能力提升33.9%和28.8%,将苯酚降解能力提升21.5%和18.3%,将邻甲酚降解能力提升46.3%和33.3%以及将对苯二酚降解能力提升40.1%和46.5%;Fe3O4的添加能够提高COD、苯酚和对苯二酚的去除效果。Fe3C可在厌氧体系中发生水腐蚀反应放出Fe原子,进而发挥出与ZVI相似的强化作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ZVI和Fe3C增加了污泥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富集了Syntrophus、Sphingomonas、Bacillus、Chryseobacterium和Thermomonas等芳香类污染物降解菌,并提高了污泥中与“外源性异物生物降解和代谢”通路相关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因此表现出更强的污染物降解能力;而Fe3O4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提高了污泥菌群中Brooklawnia和Geobacter等电活性菌的相对丰度。通过批次实验进一步探究了ZVI强化苯酚厌氧降解的机制,结果表明在短期作用(12 d)下,低剂量(0.5~3 g/L)的ZVI对苯酚的降解无明显影响,而提高剂量(≥5 g/L)则会引起p H的急剧升高进而造成抑制效应。在长期影响(70 d)下,ZVI可以增强苯酚(初始浓度200 mg/L)的厌氧降解性能,提高苯酚去除率13.5%;分析降解过程动力学发现污泥对苯酚的厌氧降解符合Haldene底物抑制模型,进一步对比动力学模型参数发现,ZVI加快了污泥的苯酚降解速率并提高了苯酚耐受能力;此外,污泥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在ZVI长期影响下,污泥菌群中无法利用苯酚的原有优势菌属Coprothermobacter和Methanothermobacter的丰度明显下降,而能够降解且耐受高浓度苯酚的菌属Proteiniphilum被显著富集,且污泥宏基因组中与苯酚降解功能酶相关的基因丰度上调。这些结果表明ZVI强化苯酚厌氧降解的机制在于长期作用下富集功能降解菌。基于上述结果,深入探究了ZVI对实际煤焦化废水厌氧降解的强化效能及厌氧功能菌群的演替。结果表明,ZVI能够明显提高实际焦化废水厌氧处理性能,在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COD去除率提升9.5%~13.7%;进一步采用GC-MS分析进出水有机污染分布特征,发现ZVI降低了出水中酚类和杂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喹啉降解产生的2(1H)-喹啉酮是出水中含量最高的氮杂环类组分;而ZVI的添加降低了出水中2(1H)-喹啉酮的含量,促进了喹啉降解中间产物的进一步去除;通过对污泥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ZVI的强化可不同程度的增加污泥中参与底物活化、去芳香化和发酵酸化等各步骤的功能菌的总丰度,从而优化升级了污染物的厌氧“降解链”,实现对污染物降解性能的综合提升;基于环境因子和菌群结构的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氧化还原电位(ORP)是影响菌群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因此,ZVI降低的氧化还原电位(ORP)进而驱动菌群演替是其强化煤化工废水厌氧降解的主要作用机制。基于实际煤化工废水厌氧处理系统菌群结构与处理性能,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微生物群落/操作参数—污泥COD降解能力”的定量回归模型。考察对比了基于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和人工神经网络(ANN)4种算法所构建的模型准确度,结果表明RF模型展现出了最佳的综合性能;使用基于RF所构建的门、目和属水平模型预测COD降解能力时,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4.36、16.6和15.62 mg/(g-VSS·d),平均相对偏差(MAPE)分别为15.38%、20.75%和15.64%。该类模型可在厌氧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厌氧处理性能之间建立定量关系,有望为煤化工废水厌氧强化生物处理系统的诊断和优化提供便捷有效的工具。
其他文献
日本占据台湾后,1900-1930年间,其殖民地施政饱受日本国内政要的质疑,一度“将台湾卖与法国”的言论甚嚣尘上。为扭转舆论,“台湾总督府”有计划地推动日本知识分子访台,出动各级殖民地官厅协助其完成台湾调查,并鼓励其书写殖民地台湾的“现代化建设”与南方异域风物等。本研究选取此时段最具代表性的四名日本知识分子竹越与三郎、中村古峡、佐藤春夫和德富苏峰,他们都实地到访台湾,并留下大量的台湾书写文本。其中
学位
我国炼焦煤种类齐全,但优质炼焦煤资源稀缺,最大化回收炼焦煤资源是当前选煤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液固流化床是炼焦煤选煤厂粗煤泥分选主体设备,具有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处理量大等优势,其缺点是分选精度有限,入料粒级范围窄。提高液固流化床分选精度的前提是弄清其内部液固两相流动机理。液固流化床内部是高浓度悬浮体系,加之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颗粒运动机理缺乏较深入的研究,分选过程规律掌握还不够明确。本文以矿
学位
高强度开采不可避免地引起覆岩剧烈运动和失稳,不仅加剧地表生态环境破坏,还造成工作面突水、溃沙和采空区漏风等安全隐患。如何在保证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提下,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神东矿区乃至整个西部矿区在煤炭资源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难题。掌握高强度开采覆岩-地表联动破坏过程及其主控因素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高强度开采覆岩
学位
随着开采强度和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瓶颈。动载冲击地压就是煤岩在动静组合加载下发生的,研究强冲击倾向性煤岩体在动载和动静载荷下的失稳破坏规律及多参量前兆特征,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动载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同时对于动载冲击地压的监测和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综合运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室内静载、动载及动静组合加载多参量监测试验,分析不同加载条件
学位
煤炭企业作为我国能源供给的主体,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2012年以来,我国步入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由高速轨道转入中高速轨道。随着经济增速逐年降低,各行业经营风险加大,企业债务和杠杆率逐渐攀升。同时,经济增速的下降致使对煤炭消费需求放缓,煤炭供给能力大于需求,我国煤炭市场恶化,行业效益大幅下降,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沉重的债务负担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对国家能源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学位
煤炭为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水害为煤矿的重特大灾害之一,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研究’(2016YFC0801800)的资助下开展了矿井水灾图像识别的相关工作。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水灾自动报警的重要意义。研究了矿井水灾监测识别的国内外现状,包括水文地质勘探法、水源识别法、水位监测法、涌水量监测法、应力监测法、微震监测法、电阻率监测法、煤岩纹理图像识别和目标检测
学位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人类生存发展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O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减排技术。为实现全球2℃温控目标,兑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大规模部署CCUS势在必行。CCUS是一个复杂且特殊的工业系统,CO2排放源与封存汇往往不在同一区域,且CCUS项目建设投资成本较
学位
自然环境介质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日渐严重,尤其以多环芳烃(PAHs)最为典型。国内外关于PAHs的研究多聚焦于城区和工业发达区,而对于农村地区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华北地区典型农村土壤、河流、湖泊、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水生植物、柱状沉积物、渗坑水等多介质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化学、环境科学、毒理学等理论知识,以色谱质谱为技术手段,通过现场取样和和室内分析,研究多介质PAHs环境地球化学特
学位
金属材料因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被大量用于制造机械、石油、化工、矿山、航天等重要装备中的关键受载零部件。因此,这些材料的应力状态实时检测及评定对保障关键零部件乃至整个装备的结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磁测应力法简易方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磁测应力法的物理基础是力磁效应,即应力可导致磁场的变化。影响力磁效应的因素较多,其物理机理复杂,尚没有出现能够对其机理进行确定解释的统一理论
学位
轨道交通在交通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轨道的几何参数测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轨道线路在车辆动力学作用及自然侵蚀作用的影响下,会导致轨道线路不平顺。轨向、轨距、高低等几何参数的变化,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营安全,同时也是决定行车速度和平稳性的主要因素。目前,既有轨道线路的基础养护、新建轨道线路的铺设都急需高效、高精度的轨道参数检测设备,因此,研究轨道几何参数检测用惯性/GNS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