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国难文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国难文学研究系列之九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国难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变在当时的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坛涌现了一批直接表现该事变及其引发的中国抗战现实的文学作品,从而形成了以反映“七七事变”为主要内容的“七七国难文学”。本文从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四种文体出发,拟用四章的篇幅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   “七七事变”之后,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百年国难屈辱,在此刻全部迸发出来,作家们背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感,表现悲壮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他们创作的重心,展示全民族在抗日救亡中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等成为他们创作的共同趋向。同时,由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作家们既没有从容的创作心情,也没有宽松的写作环境,所以长篇巨制的作品在很长时间内难觅踪影,短小精悍的诗歌,通俗易懂的报告文学成为他们的首选,以街头独幕剧为代表的戏剧创作也是层出不穷,而新文学的主力小说却在此时陷入了“沉寂”。总的来说,“七七国难文学”用最简单的语言,最朴实的形式,围绕“抗日救亡”这一爱国主题,唱响了悲壮激昂的英雄主义组曲。   “七七国难文学”的研究首先要面对资料搜集上的困难。战争年代,纸价飞涨致使作品印数较少,纸质差不利于保存,导致资料要么大量遗失,要么散布于全国各地,给作品的收集带来了众多的不便。经过多方努力,通过查阅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著名图书馆和“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等网络资源,最终基本完成了原始资料的整理。   国难文学研究属于比较文学中的涉外文学范畴,本课题运用超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角度出发,努力揭示“七七事变”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冲击,以及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捍卫祖国领土的英勇壮举。迄今为止,并没有专门研究“七七国难文学”的文章和专著出现,该研究对于不仅填补了现代国难文学研究的空白,还为抗战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连动句”是汉语中一种很有特色的句式,其构造也很复杂。中国语法学家从一开始便注意到这种句式,其后百年,中国语言学家对这种句式做了很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很多语言工作者也
变异修辞,是相对于规范修辞而言的,是指有意采取变异的言语形式而获得特殊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变异修辞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得最多,变异修辞的应用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
通过某SHW6 - 1 2 5 -H(A)往复炉排炉的实测 ,得出了不同运行工况下炉排片上的温度分布及最高温度 ;指出了不同因素对炉排片温度的影响 ,为在炉排片结构一定、燃料特性一定的
本论文以新时期本学科的一份外国文学学术期刊《国外文学》为考察对象,运用传播学、媒介学、接受研究、文化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国外文学》28年来基本发展历程的梳
本文关注晚清时期甲午战争以前旅居日本的中国人的竹枝词创作。竹枝词是这一时期旅日文学作品的两种主要形式之一,相比纪实性和功利性更强一些的游记创作,竹枝词创作的文学色
许多工艺在得到国际关注之前都已经历了长达20年的应用期.这些工艺经常在市场上名不见经传,或者由于来自立法方面的相应压力而无法成型.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较早地对外通商,因此其文化深深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土壤中。在商业文明的影响下,整个城市表现出平民性、务实性、多元多变的文化品格。本文吸收前人的研究
本文对王十朋作专题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王十朋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倾向。王十朋的生平前人研究较多,本文选择其生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王十朋於绍兴二十
研究和分析汉字笔画的变形规律,是确立字形规范标准以及进行字形的系统化整理的基础和前提。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语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现代汉字字形规范工作
城市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性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城市具有相通之处,而分开独立地来看,每一座城市又可被视为所在地区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的储藏所。因此可以说城市是一种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