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问题域,从古典社会学到当代城市研究,均在此领域有丰富的论述。不过大多数已有的研究都是在观察、描绘、分析一个既存的地方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结构,通过对地方生活深入细致的研究来反映社会的整体状态或问题。本文关于社区的问题是:这样一个社会空间是如何出现的,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如何结成这样一个熟人社会的?借用滕尼斯关于个体之间关系“两相对立”(dichotomies)的概念来说,这些陌生的、冷漠的、互不信任的、独立的个体是如何相互之间建立相识的、关注的、信任的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的呢?因此,本文要回答的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出现的过程和机制问题。
通过社会互动建立相互关系进而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是齐美尔提出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但他的形式社会学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基于类型化范畴的“认识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没有涉及具体的人际交往的展开和社会编织的过程。针对这一缺憾,本研究对北京市某商品房小区进行了过程性个案研究,尝试在社区这个局部空间中来分析现实世界中的微观互动是如何建构一个真实社区的,并通过纵贯性的跟踪调查,为社会化的分析提供时间的维度,以补充齐美尔关于社会化成的非时间性(atemporal)分析。在分析中,除了考虑大都市的独特环境和商品房小区的物理空间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外,本文还力图以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来强调社会成员自己进行的反思和主题化(thematisation)和社会交往的情景性,以解决齐美尔自己所强调的观察细微的、偶然的、短暂的日常世界与其形而上的分析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小区内社会联结的发生和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生成、粘联和重组。早期,没有任何前纽带的居民主要是在不同的动机下开始某些局部的交往,其中,对物业问题的关系、对某个居民的认同,以及公共空间中的偶遇是这一时期主要的联结动力。由此构成了类同事、朋友、邻里这三大类主要的联结类型。随着社区生活的进一步展开,某些特殊的时刻或事件会促成这些已有的局部联结的大粘联。经过一些涉及全局的社区大事件之后,小区内的大多数居民都会或多或少地经由某个次级关系网被整合到社区生活的大网络中。但是这些节点之间的关系并非就此静止或终结,断裂和重组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根据情势的变化而发生。
通过此种过程性分析本文发现,大都市社区空间中的交往生活具有如下特征:实用主义原则、片断化交往、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促进,以及国家的隐秘干预。而商品房小区得以走向邻里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物业空间的催化、偶然互动的形式化、集体行动,以及对合法性的追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涂尔干和齐美尔的社会联结观对话,本研究尝试归纳了联结生成动力、不同类型,以及若干发展倾向。总的来说,工具性需求所促成的联结具有组织化、科层化倾向,而行动者主观交互作用下形成的联结则更强调情感的投入和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动力促生的各类联结呈现多中心生发的特征。而在联结的演化方向上,进化或形式化的观点未必准确,而基于特定时空情境的策略性调整反而是更常见的联结运作方式。
基于对芳雅家园的个案分析,本文对急速城市化是否一定会导致人际的疏离和社区的失落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了商品房小区这一新兴的城市基层空间所具有的市民社会发育的基地和国家的治理单元的双重身份,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