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后现代文学空间研究——以战争记忆与主体性为中心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y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后工业化进程和后现代风潮的影响下,日本于1970年代进入后现代状态。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对抗态势严峻。日本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布局岛链上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因而日本的后现代文学天然带有霸权与战争的“阴影”。对此负荷的超越,成为文学者创作的重要动力。文学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与再现,也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对塑造共同体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根据作家作品具体内容,对接后殖民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理论、边缘理论、文化记忆理论以及后现代精神分析批评等多种方法,研究作品空间中的记忆痕迹以及后现代语境下主体权力结构的变化,探讨当代日本国族想象构建中“战争记忆”与“主体性”问题。
  首先在绪论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当下日本社会危机现状,阐明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梳理相关问题在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厘清本论几个重要概念并提出研究方法。
  第一章为日本后现代社会空间与文学进程。本章节是对本研究社会背景与文学状况的梳理,从日本后现代社会形成、发展进程切入,按照渗入阶段、初始阶段、繁盛阶段、变化阶段对日本后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等基本问题进行概述。
  第二章是后藤明生的“间性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本章节运用后殖民空间批评理论对作家后藤明生作品中的空间、战争记忆与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后藤跨越了混杂的文化身份,在夹击的空间中实现了某种交流甚至是接合,战争殖民地、“祖国”、经济高速成长期“日本梦”、“团地”的现实以平等的形式集体登场,形成了一个充满差异性与杂多性的间性空间,在这个间性空间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非针锋相对,而是通过彼此包容、相互生成,实现了对空间焦虑的克服,并有效地确立了自我。
  第三章围绕村上龙的“基地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展开论述。本章节运用后现代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对作家村上龙作品中的基地空间记忆与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村上龙在“基地”这个“母体空间”中充分接合“日美关系”、“日本人的美国文化接收”、“战后日本型态”等社会问题,揭露了美国在日本的殖民霸权的实质,也探索出构建自我主体性的道路。
  第四章主要是山田咏美的“身体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本章节运用后现代女性身体空间学说对日本女性作家山田咏美作品中的身体空间、战争记忆与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在山田咏美的世界中,空间意识与她的自然肉体存在融为一体,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突入到有关战争记忆、性别与主体性的空间领域。
  第五章为村上春树的“亚洲战场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本章节主要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对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亚洲战场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村上的《且听风吟》《奇鸟行状录》《刺杀骑士团长》等作品中聚焦普通人有关亚洲战场的真实记忆,以此纠正、补充日本政府对战争记忆遮蔽与误导所造成日本历史叙事主体性的缺失,达到赋还历史话语权、实现了亚洲战争记忆主体性重建的目的。
  第六章是目取真俊的“冲绳话语空间”与战争记忆、主体性。本章节主要运用后殖民理论对冲绳作家目取真俊作品中的冲绳话语空间、战争记忆、主体性问题进行阐释。目取真俊有意识地在多语言的纠葛中展现了冲绳特殊的历史遭遇与含混的主体身份,折射出残酷的战争记忆对冲绳人造成的精神创伤,进而表达了作者面对文化主体性迷失而产生的焦虑与思索。
  通过对日本后现代文学现象进行追溯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其一,在文本内容方面,日本后现代作家们热衷于对天皇制与军国历史的批判,有关战争记忆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他们作品中出现大量历史上被有意无意禁声、正逐渐从日本主流社会消失的人物,借由这些战争经历者、受害者被边缘化的记忆,作家们揭露了因集体记忆的遮蔽与误导导致的日本历史叙事主体性危机,向日本社会特别是“年青一代”发出危机警告,体现出对真相的追问与重建历史的努力。对日本现代性进程中暴行带来的创伤记忆的思考与批判凸显了日本后现代文学的独特性和当下的研究价值;其二,在表现策略方面,日本后现代文学中充斥着兼具现实与符号意义的空间,它们既是可被标示、分析和解释的具体地理场所,也是提示与物质概念相关联、相整合的精神结构。作为对社会语境同源性的呼应,这些文学场域建构也解构了日本涉及信仰、政治、文化、性别等充满危机、多重维度的“国族空间”,它们不单纯是一种表征存在的状态,而是作为意义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以全新的话语实践方式参与到日本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引发了一场又一场颇具意味的讨论与争鸣,成为研究当代日本不可缺少的依据。
其他文献
《史记》一书大量徵引了《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及《论语》等儒家经典作爲述史材料,《史记》三家注较爲完整地保存了"十三经"相关古注.郑玄作爲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号称"遍注羣经",故《史记》三家注保存了大量的郑玄经注的文献材料,其徵引详实、网罗赅备,极具文献价值.《史记》三家注引郑玄注凡604条,其中裴駰《史记集解》徵引郑玄注就有527条,是《史记集解》引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
《後汉书》是南朝宋范晔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作为“前四史”之一,对我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後汉书》,该本校勘审慎精密,可谓目前最优秀的点校本。然点校工程巨大且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该本在标点方面存在前後标点不一致、注文非引原文而用引号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於对李贤作注引书时的多种体例未能加以区分,对於李贤注所引要籍内容未能与原文细致比对,从而误将李贤自注之辞当
学位
本论文以苏童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童小说的叙事视野、叙述形式、审美特质、文化诗学、哲学意蕴等五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指出苏童不仅构建了独特的小说世界和小说诗学,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独特的理解,而且他的小说在整个20世界小说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并进而探讨了他的写作对当下文学写作和文化建构的意义和不足。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对苏童小说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通过对苏童在20世纪小说史中以及在先锋群体中的位
学位
艾丽丝·沃克(1944-)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非裔美籍女作家之一。她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紫色》最为成功。该书1982年一经出版便成为读者竞相购买的畅销书,并于翌年赢得了美国文学界的三大最高奖项: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紫色》运用18世纪欧洲流行的书信体小说形式,以给上帝写信的方式剖析了一位名叫茜丽的黑人女子的内心情感世界。艾丽丝.沃克通过刻画茜丽的精
学位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现代最有名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时间之间》被认为是温特森对威廉·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产生的一种共鸣,同时也是对这位伟大作家的致敬。《时间之间》是对《冬天的故事》的重写,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碎与治愈、复仇与原谅以及失落的爱最终被寻回的故事。尽管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历了各种不幸,但是小说的结局是快乐的、美好的。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着眼于爱这个主
学位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新力作《上帝帮助孩子》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新闻媒体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上帝帮助孩子》将时代背景设置在现代,但种族歧视和肤色主义并未消失,甚至衍生出家庭破裂和校园欺凌等问题,性暴力将矛头指向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小说人物在经历种种创伤之后,所形成的负性能量积压在内心而难以表达,受伤的内在孩子由此产生。本论文基于创伤理论和其框架下的内在孩子疗法,对小说人
学位
多丽丝·莱辛是文学史上第十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又来了,爱情》是莱辛的一部晚年力作。小说分别讲述了殖民地时期黑人奴隶的私生子朱莉与贵族子弟以及年迈的现代白种女人萨拉与年轻男子的爱情故事。两位女性博学多才,坚强独立,却因为种族歧视、道德偏见和等级观念等社会问题而被剥夺了爱的权利。莱辛借此抨击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呼吁以爱为纽带缔结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
学位
珍妮特·温特森是当代英国作家中杰出的“新锐女作家”,享誉国内外。其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及后现代的叙事风格被评论家们竞相称赞。《激情》以拿破仑战争作为宏大的叙事背景,通过对拿破仑战争受害者和幸存者亨利和维拉内拉两位主人公的描写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与爱情的故事。作为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作为叙事背景的小说,《激情》将历史编纂与元小说完美契合,并以戏访、互文等重构手段体现了编史元小说的主要特征。  加拿大著名文伦
学位
短语动词是由动词和副词、或动词和介词(或动词和副词以及介词)所构成的惯用组合。这类动词在英语中表达精练、使用频繁,目前关于短语动词与其组成部分之间及短语动词不同义项之间关系如何的研究并不多见。在短语动词的传统研究中,如Quirk等人大部分都是从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短语动词中的动词是这一领域研究的焦点,如Mortiner认为动词短语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动词而已,小品词则被忽
学位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于1909年所创作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作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巨著,它对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丁·伊登》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水手马丁偶然结识了上流社会的露丝小姐,为追求爱情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事业,经历过诸多磨难之后看清世俗,最后选择跳海作为生命的终结的故事。本篇论文应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探讨了马丁和露丝在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