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的“大调解”机制研究——以广州法院为主要样本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j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调解”的改革在中国各地方兴未艾,但相关机制的建立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甚至政策目标的层面。本文意在以民事纠纷的有效解决为制度目标,以广州法院的实践为例对现行“大调解”机制构建的实践进行客观评述,并进而提出完善相关机制的设想。   主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绪论。文章厘定了“大调解”的定义,介绍了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演变过程和ADR在国外的发展,分析了“大调解”对ADR的吸收和发展。   第二章:“大调解”产生的动因。文章将“纠纷类型的多样性”、“纠纷解决的效率需求”、“诉讼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均衡性”、“调解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作为“大调解”产生的内在动因,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数据和实例进行了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阐述。   第三章:“大调解”的运行现状:以广州法院为样本。文章归纳了广州法院探索建立的相关机制,并以花都、从化、天河三地的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论述了“大调解”机制的创新之处。   第四章:“大调解”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文章分析了现有制度在整合范围、领导机构、财政支持、人员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也表达了对“大调解”机制建设中民间力量自治性保护、法治化进程目标的实现、社会诚信体系缺失对“大调解”效果的制约、以及“大调解”工作与法院绩效考核的矛盾等问题的担忧。文章将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为:非现实性纠纷的普遍存在、大调解对行政权的依赖程度高、大调解的解纷功能事后性的特征明显、诉讼与调解的冲突依然存在、社会自我消解纠纷能力降低、公众的权利意识和认知水平总体较低等几个方面。   第五章:完善“大调解”机制的构想。文章从“基本模式”、“组织网络”、“运作流程”、“沟通联系制度”、“财政支持”、“立法支持和司法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大调解”的一些设想,并且对民间力量自治性保护和基层调解组织的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其他文献
社会资本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受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领域发端,并逐步地向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不断发展,其理论也是众说纷纭。尽管在社会资本
分别研究了不同水滴体积和测量时间、喷雾次数及静置时间对聚烯烃材料表面静态接触角和HC分级的影响,并通过使用不同目数的砂纸打磨聚烯烃材料表面,研究表面粗糙度对其憎水性
我国在诸多行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是否可以生产某些产品进行资格审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事前干预,有效防止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严禁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完善的市场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源区,也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
私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批新经济精英,他们的崛起受益于党和国家对经济政策,从改造到默许,默许到肯定,肯定到支持的一系列调整。30多年来,随着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讲,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安抚四个基本
后现代公共行政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研究中是一个新兴的和前沿的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框架,一方面,它能承受后现代的状况;另一方面,能提出与民主理想相一致的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国务院作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定以来,至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经济迅速发展的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并且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心理学角度对医疗纠纷的成因进行探讨,并对医疗纠纷中的医患双方心理情况进
面对新媒体冲击和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传媒业界大呼狼来了,更多中小媒体甚至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一时间,传统平面媒体如临大敌,惊呼传统报业走向死亡的大有人在。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