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养分循环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w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相应的系统功能也会发生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演替的不同阶段,生态系统树种组成等结构不同,也具有相异的养分循环模式。本研究依托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基于定位站生物量、土壤、凋落物以及降水的长期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演替序列上的三个森林生态系统N、P、K、Ca、Mg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演替对森林养分循环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植被是生态系统养分的重要储库,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植被养分库呈现增长趋势,演替后期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最大的养分储量,虽然近年生物量呈现衰减趋势,由此造成植被养分库的减少,死亡的树木形成粗死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较为缓慢地分解,释放养分;演替中期针阔叶混交林由于生物量持续增加,植被养分库扩增,其养分库在演替序列上处于中间水平,演替初期的马尾松林具有最小的植被养分库,在两次调查期间相差不大。  土壤养分的形成与累积是生物与母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研究期间,除N显著增长以外,三个森林的土壤养分并无显著变化,有效P和有效K没有显著变化,而呈现波动状态。在演替序列上,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土壤养分库亦呈现增长趋势,演替后期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最大的土壤养分库,演替初期的马尾松林最低,但P无明显趋势。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的最主要途径,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产量较高,而现存量最低,具有最高的凋落物周转速率(1.12±0.19),马尾松林则相反,周转速率最低(0.58±0.08),混交林居于两者之间(1.04±0.12),演替不同阶段森林凋落物周转速率的不同表明养分循环速率的差异。叶片等在凋落前会发生养分的转移,对比凋落物中养分含量,则以季风常绿阔叶林相对更高,尤以P的差异最为明显,以成熟叶片与新鲜凋落物中P含量之差与成熟叶片P含量的比值表示P的重吸收率,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P的重吸收率仅有14.6%,演替中间阶段的混交林为41.5%,演替早期的马尾松林最高,达58.6%。P循环速率决定了其他养分的循环,不同的P重吸收率表征着相异的养分循环模式。  比较降水相关的养分流动,穿透水与树干茎流中N、P浓度具有与凋落物相同的态势,P限制最为严重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更高的养分P通量,表现为穿透水及树干茎流中P的浓度更高,N∶P更低,这利于微生物活动以及细根的生长,系统得以平稳运转。  养分元素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养分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分配影响着相应组分功能的达成;森林的演替即是植被对环境的改造过程,是系统各组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的马尾松林,外部环境相对恶劣,植被以叶枝凋落前,高的养分重吸收率,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养分在植株个体内部循环;演替后期系统要保持相应的运转,需在植被与微生物间寻求养分分配的平衡,而随着环境的改善,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好的养分保持能力,系统通过调节养分在系统内的配比来实现生命活动的快速运转,养分则在系统层面上循环。
其他文献
为研究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本研究首先用DES(0.1、1和10μg/L,暴露20d)对内分泌干扰研究的经典模式动物——斑马鱼(Danio rerio)雄性成鱼进行处理。组织
G四链体(G-quadruplex)是富含鸟嘌呤的核酸形成的结构,与许多生理学和病理学过程中都有关联。能够形成G四链体的序列在基因组中广泛分布。之前对G四链体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三层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的要求。针对农村初中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欠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针对农村配电网自动化程度低、设备损毁情况严重和农电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现实问题,亟需开发农网台区变监控系统,包括智能终端及后台软件,为实现农村智能化配电网创造条件。本
以表达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外壳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乌盟601为供试材料,在接种病毒后续发感染的条件下提取转基因植株RNA,用克隆的病毒CP基因cDNA为探针进行了Northe
高管团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决策者,主导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本文在回顾整理国内外诸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现有涉及高管团队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