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觉现象学角度下解读具体性砌筑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客观与理性主导下的现代建筑学,逐渐变得过于追求客观与图像化,历史悠久的具体性砌筑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也被逐渐边缘化。如今在建筑领域,知觉现象学的引入强调了知觉体验的重要性,在现象学视角下的具体性砌筑在知觉体验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而对具体性砌筑所展开的哲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属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探索走出当代建筑学桎梏的本土化道路。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王澍老师的具体性砌筑实践,在知觉现象学的视角下重新认识具体性砌筑的知觉体验价值与其蕴含的哲学思考。论文第一章将具体性砌筑确定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将知觉现象学引入建筑领域,带来新的思考角度与方式;第二章首先论述知觉现象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并在这一视角下讨论具体性建筑学与当代建筑学的关系,以及具体性砌筑的价值;第三章分别从不同的感知角度介绍具体性砌筑墙体给身体带来的感官体验,同时引申出体验与情感的价值;第四章简述了单纯从感官体验进行设计可能带来的问题与危险,主要以知觉现象学的哲学角度,剖析具体性砌筑行为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最后,文章通过对具体性砌筑的分析,提出对当代建筑学现状的反思与应对的思路。
其他文献
明代画家孙克弘年少为官,却又仕数多舛,隐隐于世。官场上的失意把他推向了诗画会友,广结善缘的文人生活。孙克弘以其花鸟画尚古清淡而闻名于当时,是有写生花鸟画家孙克弘的归类。他的写生花鸟画在技法上学习赵昌和黄筌,在风貌上传承沈周和陆治,将文人风貌融入画中物象,立意深远,是一位具有个人意趣的明代写生花鸟画文人画家。本文从宋以来花鸟画写生观的衍变为基础,通过对孙克弘生平经历的发现和考据,引出孙克弘与明代花鸟
学位
现代主义工业革命使得技术崛起,建筑也呈现出技术化的倾向,“空间”开始被均质化,在消费时代里成为商品、可被复制、高速生产又被摧毁,在这一系列的背后是精神空间的失落。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每天无时无刻都处于空间之中,在“空间”的意义下世界与人是一个整体,无论是我们在学校的教室中、在家的卧室里,还是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在观游一座园林时,我们无时无刻都被置入在空间的“现实”之中。但是我们的现代生活每天大量的时间都
学位
虚谷(1823-1896)是一位蹊径别开的画家,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绘画都是如此。当我们观摩一幅虚谷的作品时,常常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得益于他的大胆创新。吴昌硕诗云:“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去来今”,正是高度概括了虚谷以传统为基石,又以开拓创新为燃料,形成别具一格的绘画风貌。如果单纯用“形式感”来概括显然流于表面,并且不够具体,这种强烈的形式感如何得以呈现才是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虚谷用自己“另类”的
学位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1,建筑不仅是隔绝自然的庇护之所,还是居住活动于其中的人与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对话的一种重要传达媒介体。在《林泉高致》中,“林泉之心”~2是当时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不用走出屋外,山水本意已全部了然在心。宋人对于房屋营造不仅通过整体布局,还从具体而微的细节来表达对于自然的迷恋。随着南宋军事政治环境的趋稳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境内的建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临安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以
学位
宋代是山水画的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山水画在空间营造上取得的成就在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其独特的时代表现。受宋代“格物致知”的理法影响,山水画在空间表现上有着共同的创作规律,但各位画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绘画思考,使得空间的建构和表现的语言相互之间有着明显差异。马远在宋代山水画家中有着自由的空间表现,在空间意象的表达上更加深远且空阔,其“删繁去要”的空间表达方式和虚实空白的处理方法
学位
“功能”是建筑学理论与设计中无法逃避的词汇,然而由于“功能”概念的不断泛化,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逐渐模糊。我们常把“功能”认为是衣食起居之类在建筑中与人有关各种的行为活动,但当我们说到建筑的象征功能、伦理功能的时候,似乎指的并不只是这个意思。“功能”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在现在这个时代环境下,讨论怎样的“功能”概念才是有意义的呢?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不可预测的人类活动与确定的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
学位
论及我国连环画作品,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必然是无法被忽略的。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贺友直《山乡巨变》的造型语言上,并有意在连环画与工笔人物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思考当下人物画创作如何实现造型语言的艺术性与故事性。师承传统,刻意求新,是贺友直艺术发展与进步的理念。《山乡巨变》人物众多,贺友直在对客观真实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提炼与夸张,甚至创新,尽力写意传神,塑造典型形象。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才能成为当
学位
近三十年来,中国传统村落走向消亡,传统的地方文化逐步瓦解,人们并没有给予自己思考的时间,仅是用外来文化填补必须发展的空缺。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不再留恋往昔生活,甚至表现出了厌恶,被抛弃的不仅是老宅子,还有“自我”的灵魂。本文选取浙江省磐安县方前镇前王村为研究对象,村中三代人已有三类住宅的居住经历,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还原村落原型,针对性的选取一户三代人及三类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类型学、现
学位
读研期间在对衢州城区进行乡土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衢州城区内老公房内的群居生活是与现代大型多层住宅完全不同的。这种共同生活的住宅与大型集合住宅相比,更具有“生活特质”。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所是由一系列带有生活记忆痕迹的文化观念产物的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琐碎的、片段的、社会的、在场的、零碎鲜活的场景,是每个人对其生活切身要求所作出的思考。笔者希望对群居空间进行分析,以人类学的视角解读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所中场
学位
地处福建东部的闽东地区,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复杂的地形与气候孕育出了丰富且独特的民居艺术,其中庄寨便是众多闽东民居中,大型聚居类型的一种,但却鲜为人知。本文试图通过乡村调研的方式,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应用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的“清晰的迷宫”和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对庄寨进行类型建构,观察其自我更新的形制。从其防御边界内部的自我更新中,找到一些适合于当代建筑设计的适用性以及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