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技术引进网络的空间演化机理及溢出效应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uegua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不只依靠自主创新,还需要保持同外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技术引进业已成为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科技全球化时代,跨区域技术要素引进的范围、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形成错综复杂、全球地方互嵌的技术引进网络。城际技术引进的全球地方互动机理及其本地创新驱动效应成为城市网络体系研究的新动向和创新地理学研究的新课题。因此,本文以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万方数据库中的专利权交易和专利申请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技术要素的“全球—地方”互动理论框架,融合大数据挖掘技术、GIS空间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了跨国城际和国内城际技术引进网络,综合比较分析两种尺度下城市技术引进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并探究了技术引进网络的结构和对本地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从技术引进规模和类型两个维度揭示中国城市技术学习和创新的路径机制,主要的结论如下:(1)跨国技术引进网络和城际技术引进网络均表现出无标度特征,且这种无标度性不断减弱,城市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跨国和城际技术引进活动的位序规模分布均呈现出明显的幂律分布现象: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苏州市、天津市、青岛市、杭州市、东莞市、重庆市、无锡市是跨国技术引进活动的核心,近七成的跨国技术被这些城市购买和吸收。而城际技术引进活动以北京市、广州市、深圳市、上海市、南通市等城市为核心,吸收了不到三成的城际转移技术。比较来看,跨国技术引进活动的度分布及累积度分布在2013-2018年阶段呈现出的幂律分布现象更为显著,而城际技术引进活动在后期的幂指数绝对值较小,表明枢纽性城市的核心作用在跨国技术引进活动中更为凸显,而城际技术引进活动的网络异质性变得更低,城市间城际技术吸收能力的差距变得更小。(2)外部技术引进活动和城市技术创新活动高度遵循宏观上的空间集聚效应。空间集聚性在技术、知识生产和流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集聚可以促进知识的分享和溢出,实现创新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城市技术创新和外部技术引进的规模以及外部技术引进网络中心节点的集聚,还表现出外部技术多样性和关联性的集聚。一是,无论是技术引进的强度、广度还是联系的紧密度,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及以其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城市群一直处于对外技术联系的核心地位。二是,城市技术创新活动与外部技术引进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城际技术引进活动与城市技术创新活动的集聚性更为相似。三是,在跨国技术转移活动中,中国主要的技术来源地从西欧和北美的技术发达地区(硅谷地区)或者离岸金融中心(罗德城)扩展至亚洲的国际创新中心城市(东京、首尔、新加坡)。四是,在外部技术的类别结构上,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性。跨国技术中需求度最高的是电气工程部门,城际技术中需求度最高的技术领域从医药品转变为电机-仪器-能源。五是,多样性、关联性技术吸收能力较强的城市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从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逐渐扩散至经济水平较好的省会城市或三大城市群。(3)城市对外部技术的类别需求趋于多元化,对差异化技术和相似技术的吸收能力均实现了提升。从外部技术的类别构成和技术关联性两方面来看,城市在各项指标上的吸收能力都实现了提升。一是,跨国专利和城际专利的技术领域均不断丰富,被吸收技术的复杂度增加。二是,引进多样性、关联性、相似性外部技术的城市数量均实现了扩增,且相应的指标数值也实现了增长。(4)外部技术引进活动在空间上表现出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并存的特征,在技术吸收复杂度上表现为由依赖到突破的发展趋势。跨国和城际技术引进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技术通道增加,实现了路径创造。但跨国技术引进通道依然主要从美国东海岸和硅谷地区、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和东亚、东南亚的主要科技创新中心指向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重要城市;城际技术引进通道的主体骨架依然是北上广深之间的三角形结构,主要技术通道的留存体现了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性。从引进技术的关联性来看,大多数城市都处于相似性技术和相关联技术引进规模都比较低的阶段,但相似性技术的引进规模增长较快,体现出对本地已有技术的学习,是一种路径依赖;北上深等核心城市引进了相对较多的相关联技术,通过这些差异性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处于路径突破和路径依赖并存的模式中。(5)外部技术引进活动受到城市各类创新要素的多重影响。经济环境对外部技术引进普遍存在正向的促进效应;创新投入对城际技术引进活动普遍存在正向影响,但其中只有政府研发投入对跨国技术引进活动存在影响;创新主体对城际技术引进活动存在抑制效应,但技术水平较高的创新主体(上市公司)则存在促进效应,创新主体中企业的数量对跨国技术引进活动具有促进效应;对外资贸联系对跨国技术引进活动普遍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对城际技术引进活动存在负向影响。(6)外部技术引进活动的类别构成和网络结构均对本地创新能力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外部引进技术与本地知识库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均有助于本地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城际技术相似性的影响程度与城际相关联技术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并大于跨国相似技术的影响。外部技术引进网络的中心性普遍对本地创新能力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其中,跨国技术引进网络的入度中心性、城际技术引进网络的加权度中心性、亲密度中心性、中介度中心性均对本地的创新产出具有促进作用。但跨国技术引进网络的加权入度中心性则存在抑制效应。
其他文献
人是产生所有经济活动的前提基础,作为具有思考能力的独立个体,人总是会选择条件相对更加优越的地区去发展,同时将自身所拥有的技能当作有价值的资源进行交换,因而可供更好发展的地区总是人口趋向的优先选择。我国现有国情显示,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大规模流入导致城市容纳量接近饱和甚至过负,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总量较少甚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规模,如此不平衡的状态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
学位
作为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仲裁发挥着定分止争的救济作用,但随着国际仲裁成本日渐攀升,当事人经济负担加重,仲裁的效用也因此受到抑制。国际仲裁领域第三方资助的使用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在第三方资助模式下,国际仲裁风险与成本均转移至案外主体,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有机会得到仲裁及后续救济的机会。然而,国际仲裁程序也被第三方资助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冲击与风险,在如今越来越多国际和地区着力排除第三方资助制度发展阻碍的情况
学位
思想建设在增强党派活力,巩固多党合作方面成效显著,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进入新时代,各民主党派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本党特色,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建设。本文在概括新时代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时代内涵和显著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而着重阐述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成就与不足、目标与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民主党派思想建设被赋予更为深
学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体现为其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对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还体现在其司法制度体系对封建体系上的创新与实践。北宋前期,在赵宋王朝以围绕扩大皇权所展开的一系列改制措施之中,审刑院这一中央司法机构的建置、发展和裁撤完全凸显了统治者为握紧权柄,集权中央,巩固统治的目的。而审刑院作为北宋独有的机构,其自身的存在也映射出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因此全面了解审刑院
学位
报纸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具有司法鉴定制度应有的法定性、中立性、专业性特征。但是,如果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完全等同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其现行法律规范、制度设计上是存在瑕疵的。通过研读近千份环境资源案件判决书,遴选出当事人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争议的一百零三件案件,然后,按照环境资源诉讼类型、裁判时间等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发现:同一损害事实,对应不同的委托鉴定主体、鉴定内容、诉讼类型。各种类型的环境资源
学位
继“计划生育”这一写入宪法的基本国策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再一次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级别,这不仅体现出我国人口基本国情在几十年间的剧烈变动,而且反应出当下人口问题的紧迫和严峻。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产能问题也愈加突出,在“十三五”规划几近收官之际,去产能任务也进入验收阶段,可以说这两大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困扰。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为出发点,探讨劳动力供给、居民消费储蓄和社
学位
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宗族制度作为维系血脉延续与家族发展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影响极其广泛:上到“大家”——封建制度与皇帝世袭制度的延续,下到“小家”——单一家族组织体的兴衰与发展。可以说,宗族制度构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关系的基本框架。而在宗族制度中,兼祧制度作为一种直到中国封建制度晚期才被确立的一种宗族制度下的特殊继承形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
学位
依法治国是将法治作为治理国家方式的选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依法治国实质上是一种治国的思想体系及原则;是一种治国的行为指向;是具体的行动纲领和规范。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从“法治”到“依法治国”,从“依法治国”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系列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历史名词,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转换,同
学位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而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特殊主体的权利保障更是人权事业发展的关键,已被纳入国家人权战略。特殊主体的权利保障是一项由多个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步骤组合而成的系统工程,其中实现抽象主体概念与具体现实个体的准确对应,为具体权利保障措施提供标靶的识别程序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在推进特殊主体权利的平等保障和全面实现的实践中,我国基层探索总结出各类特殊主体识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