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属的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ndm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杉属植物是非常重要的森林树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温带、温带高山和亚高山地带。该属为松科中仅次于松属和冷杉属的第三大属,约有28-56种。自云杉属建立以来,其属于松科没有任何疑议。然而,由于云杉属物种间频繁杂交、形态趋同和取样困难,尽管已经有基于形态学、细胞学、化学成份、叶绿体DNARFLP等方面的研究,该属的属下分类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利用父系遗传的叶绿体基因和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序列重建了云杉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云杉属生物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低拷贝核CAD基因在云杉属的进化式样。另外,我们还对裸子植物线粒体基因rps3的内含子分布和进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1.云杉属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本文选择了Farion(1990)确定的34个种中的33种(另一个种在FloraofChina未得到承认),共103个个体,对这些个体的叶绿体DNA片段trnC-trnD和trnT-trnF以及线粒体基因nad5的第一个内含子进行了序列测定。在两个叶绿体基因片段联合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北美西部的P.breweriana和P.sitchensis位于最基部。其余的物种分为三支:第一支由北美的两个物种组成;第二支包括分布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八个种、台湾的P.morrisonicola、西亚的P.orientalis、日本的两个种及北美的P.chihuahuana;第三支中,北美的P.pungens位于基部,亚洲东北部的种(除P.maximowiczii和P.torano外)、P.retroflexa和欧洲的P.abies构成一个单系群,并与北美的P.mariana和P.rubens及来自巴尔干半岛的P.omorika形成姐妹支。所有样品的nad5第一个内含子序列可分为A、B、C、D和E5种单倍型,北美的物种拥有前4种,而且A、B和C单倍型为北美所特有;欧亚的物种仅含D和E两种单倍型。   上述结果结合MacClade和DIVA分析及化石证据,我们推断云杉属起源于北美,至少两次经白令陆桥扩散至亚洲,然后从亚洲扩散至欧洲。亚洲东北部的绝大多数物种和欧洲云杉P.abies的种间遗传变异非常低,而且线粒体单倍型均为D,可能来源于一次近期的辐射分化。云杉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的物种可能不是一次起源,日本的物种同样如此,这可能与第三纪气候变冷和第四纪冰川导致的物种迁移有关。此外,我们发现目前用于云杉属分类的一些形态性状(如叶扁平、菱形等)在系统发育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说明这些性状可能不是一次起源或是祖征在不同支系中的保留,用于云杉属的系统划分须慎重。   2.云杉属CAD基因的进化研究   裸子植物的多倍体特别少,且以基因组庞大而著称。被子植物中的很多单拷贝基因在裸子植物中以低拷贝或多拷贝基因家族的方式存在。CAD基因在木质素单体合成的最后一步起作用,在松属中只发现了一种CAD基因拷贝,在欧洲云杉中却发现了三种拷贝,而且Southern杂交和子代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这三种拷贝至少位于两个位点上。然而,对云杉属三个物种(包括欧洲云杉)构建的遗传图谱却都只发现了一个CAD基因位点。由于云杉属CAD基因的数目和分布存在很大争议,我们根据构建的叶绿体基因树,选择了不同支上的20个物种、29个样品研究该基因的进化式样。结果表明:云杉属不同物种中CAD基因的拷贝数为1-4种,多数为2-3种。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有些物种的所有CAD基因拷贝聚成一支,另有一些物种的CAD基因拷贝位于不同位置。此外,我们对GenBank中云杉属三个物种CAD基因的EST序列分析后发现:EST序列的差异主要发生在3-UTR区,表现为序列长短的不同,这有可能是进行体外反转录时引物结合于不同的位置所致。因此,结合前人研究(包括遗传图谱分析),我们推测CAD基因在云杉属内发生了多次重复,重复拷贝很可能呈串联排列。   3.裸子植物线粒体基因rps3的进化研究   线粒体基因内含子的获得/丢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发育研究。rps3为分布最广的线粒体核糖体蛋白基因,一般含一个内含子,前人研究显示其在裸子植物中多了一个第二类内含子rps3i2,并将这个内含子作为区分裸子植物和其它植物类群的标志之一。然而,该研究只选择了苏铁和银杏作为裸子植物的代表,取样代表性不足。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裸子植物每个科至少选择一个物种作为代表,通过DNA序列和部分物种的RT-PCR分析,探讨rps3基因在裸子植物中的进化。结果表明rps3基因内含子的分布与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相吻合:ConiferⅡ、松科的落叶松属和黄杉属及百岁兰科不仅不含rps3i2,而且丢失了第一个内含子;金钱松属缺失第二个内含子。我们推断在ConiferⅡ的祖先和百岁兰科中分别一次性丢失了两个内含子;在松科中则发生了两次单独的丢失事件,一次是在落叶松属和黄杉属的祖先中丢失了两个内含子,一次是在金钱松属中丢失了第二个内含子。另外,在Ephedra中没有扩增出rps3基因,Gnetum中具有第二个内含子,倪藤科的rps3i2似乎支持松科与倪藤纲的关系更近。对rps3i2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序列结构与松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非常吻合。根据上述结果和mRNA编辑位点分析,我们认为ConiferⅡ等类群中的两个rps3内含子丢失可能是反转录酶介导的cDNA反转录造成的。Psuedolarix的内含子丢失也可能为相同机制,但因缺乏材料而未能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对红色毛癣菌基因转录谱在药物靶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以红色毛癣菌基因芯片和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PHSllA为基础,获得了红色毛癣菌在抗真菌制剂处理前后的基因表达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基点,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现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重新解构课堂教学内涵,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过程等。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五变”  中图分类号:
金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并提取金耳菌丝体抗凝血的活性部位,观察其抗凝血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为进一步分离有效成分和开发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本试验分别从药效学和化学两方面对金耳抗凝血活性部位进行筛选,以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作为活性追踪指标,确定了抗凝血的活性部位,进一步对活性部位进行化学鉴定和色谱鉴定,最终确定了金耳香豆素成分是高效的抗
植被对土壤侵蚀的控制是通过地上冠层和地下根系两部分共同实现的。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植被的地上部分,对植物根系的研究及根系与冠层调控土壤侵蚀的贡献率还亟待加强。从黄土
本研究以去除卵丘细胞的小鼠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成熟培养液对其成熟率、受精率、胚胎发育率的影响;利用透明带下的精子注射探讨了透明带对去除卵丘细胞的小鼠卵母细
学位
Chemerin是一种新型的脂肪因子,早期研究表明,其在3T3-L1细胞成脂分化早期具有重要负调控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我们的研究采用Lose-of-function的策略,通过RNA干扰技
本文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叶片解剖学以及叶表皮微观形态特征,对新疆准噶尔西部山地的黄耆属(Astragalus L.)丁字毛类群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果如下。 1.经野外调查、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是一种非灵长类慢病毒,而且是基因组结构最简单的慢病毒,可以将前病毒基因组持久地整合到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上并在感染细
本实验采用SfaMNPV诱导的SL-1细胞的凋亡,研究了SL-1细胞凋亡的特征,检测了SL-1细胞中是否存在核酸内切酶G(EndonucleaseG),初步探究了昆虫细胞中是否存在起源于线粒体的非ca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