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其本质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产业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理论到实践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本文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经济学理论的支撑,重点围绕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评估体系、发展模式、利益机制、资本经营、经营管理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和启示方面做进一步探讨,旨在为政府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开展经营活动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九章,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的成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本章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基本特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二章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壮大,不仅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且有一系列理论从不同方面支撑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表明随着产业分工细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已成必然<WP=5>趋势;幼小产业保护理论表明,对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刚起步的幼嫩产业和新兴的经营组织,需要政府的扶持;产业组织生态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生态系统,系统内各组织(参与者)相互密切协作,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制度变迁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交易费用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系统内,通过合作博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比较效益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等,都从不同方面提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依据。第三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多个方面,其构成要素较多,但龙头企业是关键,其带动力大小决定产业化经营效益的高低。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商品生产基地、确立主导产业、选择经营模式、建设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内容。第四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及评估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因地、因域而异。本章阐述了界定标准,采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经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计算方法进行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评价标准有差异,其指标值也就有差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五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从组织创新的动因角度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原则、效率原则、协调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在剖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公司+中介”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五种发展模式。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机制源于需求拉力、政府推力、利益动力、竞争压力,同时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第六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的核心是“风险共担、利益同享”,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包括农户)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形成和原则、类型、结构。利益机制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来实现。对各<WP=6>种利益分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四条保证合理的利益机制正常运行的措施。第七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开展资本运营,对自身做强做大具有现实意义。分析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区别与联系、资本经营与产权制度和市场条件的关系,论述了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资本经营的主体。在剖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资本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资本经营的条件是完善产权制度、资产证券化,方式是资本直接运作和集中式资本经营;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和控制方式。第八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经营管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开展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经营活动主体的管理;二是对经营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就是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作为管理对象,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目标、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运作协调及监督、利益分配、总体经营决策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合理的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机制、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