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LED用荧光粉的设计制备及发光性能调控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ji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明及显示行业每年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目前市场上实现白光LED(light emitting diodes)的主要方式为将黄色荧光粉涂覆在蓝色芯片上。然而,这种方式获得的白光LEDs(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存在一定的缺陷:(1)由于其光谱缺少红色成分,因而其显色指数较低,色温较高,不适合用于高端照明行业(如医疗);(2)相较于荧光粉,芯片的响应时间短,光强大,因此会存在一定的蓝光危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光谱出发,重点研究了单相单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增强,单相多峰发射荧光粉的设计制备和发光性能调控以及新型单相全谱发射荧光粉的设计制备及性能调控。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于单相单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增强,主要研究对象为氮化物红色荧光粉Sr2Si5N8:Eu。针对目前该类荧光粉的普遍合成方法合成温度高,合成时间长等缺点,本文利用等离子活化场助合成技术,在较低的温度~1350℃下以及极短的时间,保温6 min合成了形貌规整,结晶度高,发光性能优异的Sr2Si5N8:Eu荧光粉,该合成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氮化物荧光粉的合成效率。此外,本文采用了两种方式提高了荧光粉的发光强度与抗氧化性能:双激活离子共掺与硼取代硅进行结构改性。本文对于单源单峰荧光粉从合成到应用性能做了全方位的改进与提升,使其能更好的服役于性能更为优异的白光LEDs中,推动其在高端照明行业的应用。对于单相多峰发射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调控,主要研究对象为Eu/Ce掺杂Li2MSi O4(M=Sr,Ba)。由于不同荧光粉之间的物化性质的差异会严重影响白光LEDs性能,因此,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单相白光荧光粉。多种激活离子共掺是目前实现单相多峰发射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研究了同种激活离子不同价态的发光性能并通过氧化处理实现了不同价态的浓度可控;研究了不同激活离子的发光性能并通过调控掺杂浓度实现了其发光性能的调控,通过Eu2+/Ce3+掺杂Li2Sr Si O4实现了发光颜色从黄色到蓝色区域的调控;研究了不同激活离子的氧化性能与多种激活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机制,通过Eu2+/Ce3+/Eu3+掺杂Li2Sr Si O4实现了发光颜色覆盖了蓝,黄,红色范围内的调控,最终得到了单相白光荧光粉。在以往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掺杂离子掺杂同一宿主得到单相白光荧光粉的研究中,调控各个激活离子的浓度最终实现白光是一个试错且耗时的过程,且不同宿主之间的可借鉴意义比较小。而根据Eu2+/Ce3+/Eu3+掺杂Li2Sr Si O4的研究,我们发现,同种激活离子不同价态的浓度是可以通过氧化处理温度实现可控的,基于这一点,我们搭建了一种高通量实验平台,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决策树板块将实验参数与样品对应性能进行整理分析并用于指导单相白光荧光粉的的合成。具体表现为,我们采用可覆盖颜色更广的Eu2+/Ce3+/Eu3+掺杂Li2Ba Si O4荧光粉,在8组初始样品的条件下通过高通量氧化处理实验得到了88组样品,通过机器学习建立了样品发光颜色与实验参数(初始激活离子浓度比,氧化处理温度)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到了实现单相白光荧光粉的合成条件范围。新型单相全谱发射白光荧光粉的发现及性能调控,主要研究对象为Mn掺杂的(TDMP)Pb(BrxCl1-x)4(0≤x≤1,TDMP=trans-2,5-dimethylpiperazine)。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由于其能带结构可控范围广,性能优异而成为近年来光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有一些材料由于自陷激子复合发光与自由激子复合发光,导致发光峰极宽,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可见光谱范围,因而被视为单相白光荧光粉的理想材料。目前这类材料存在的主要挑战在于新材料的发现,特别是发光效率高的材料。此外,进一步提高其显色指数,使其更接近太阳光,对于该类材料用于高端显色与照明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合成了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TDMP)Pb(BrxCl1-x)4,通过调节卤素比例,可实现对能带的调控,其发光效率最高可达到54%,高于多数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同时,通过Mn2+掺杂(TDMP)Pb(BrxCl1-x)4,可以实现对红光区域的进一步补充,得到显色指数最高可达96)的白光荧光粉,这是目前单相白光荧光粉的最高纪录。最后基于该材料的优异性能,结合机器学习回归模型,指导合成了可模拟不同时段太阳光的相光色温3000 K~7000 K,显色指数均高于92的系列白色单相荧光粉。此外,本文还揭示了Mn掺杂前后的发光机理,对实现高效率单相白光荧光粉提供了指导意义。而结合机器学习指导合成色温可调,高显色指数的系列白色单相荧光粉的手段可大大提高了该类材料在高性能白光LEDs的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稀土发光材料在照明、显示、光通讯、固体激光器和光储能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稀土离子掺杂基质材料以实现稀土离子的高效发光成为热点。氧化物微晶玻璃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但是其声子能量较高。为了实现稀土离子的高效发光,需要在氧化物微晶玻璃中探寻一种具有低声子能量且能容纳稀土离子较多的晶相。稀土钛锆酸盐,化学通式为A2B2O7,具有烧绿石结构或缺陷型萤石结构,该晶相对稀土离子有较大的溶解度
学位
超疏水表面通常是指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超疏水表面水滴的滚动作用带来的自清洁效应,使其在太阳能电池板、信息玻璃、纺织品及建筑物等众多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然而,超疏水表面的清洁机制难以解决油类有机物的污染,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应用。将光催化材料(如纳米TiO2)引入超疏水表面拓展其在自清洁领域的应用,成为超疏水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
学位
[目的]探究连续径流冲刷条件下工程堆积体的坡面侵蚀响应,为进一步认识工程堆积体在连续冲刷过程中的侵蚀规律并为水土流失模型精准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方法]设置3个放水梯度(8,12,16 L/min),在3个坡度(28,32,36°)条件下,进行野外连续3场径流冲刷试验(每场间隔24 h)。[结果](1)各场次产流特征为:第3场>第2场>第1场,其中,第3场径流量增量大于第2场,对比第1场增
期刊
[目的]揭示含沙量对高陡边坡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为高陡边坡土壤侵蚀机理模型精度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设定3个含沙梯度(0,4%,8%)和3个放水梯度(12,16,20 L/min),在36°坡面进行野外径流冲刷试验。[结果]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平均流速随着含沙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较小,雷诺数Re随着含沙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较明显;当放水流量为16,20 L/min时,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坡面流态均
期刊
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早期自收缩发展迅速,增加了结构开裂风险。多孔内养护技术可有效缓解UHPC内部自干燥现象,抑制基体自收缩发展,具有极佳的工程应用前景。然而,以多孔集料作为UHPC体系内养护介质的研究,当前仍存在较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主导引入多孔内养护介质UHPC自收缩、干燥收缩演变行为的潜在驱动机制缺乏统一认识;多孔材料孔
学位
水泥稳定基层由于强度高、水稳性和整体性好,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基层结构类型。然而其延迟成型时间不足会导致基层在碾压成型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强度损失,且其较大的收缩特性极易产生面层反射裂缝,最终导致路面发生破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水泥凝结硬化以及收缩特性入手,研制了缓凝膨胀道路基层专用水泥。通过熟料与辅助功能材料物相匹配,揭示了胶凝相-膨胀元-缓凝组分物相水化、膨胀及强度发展的协同机制,并提出了缓
学位
碳化硼(B4C)陶瓷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低密度、高硬度。此外,其还具有高弹性模量、优异的耐磨性能和高的中子吸收能力,因而B4C在耐磨材料、轻质防护材料、热电材料及原子反应堆控制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B4C陶瓷的烧结温度高、断裂韧性低,且其导电性差,加工较为困难,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B4C陶瓷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立足解决B4C陶瓷现有的缺点,设计了不同工艺制备石墨烯均匀分散的高性能B4C–石墨
学位
电活性聚合物(EAP)是一类对电刺激能够产生尺寸或者形状变化的高分子材料。这一吸引人的特点使它们被称为“人造肌肉”。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种对电刺激有形状或尺寸变化的新型聚合物的特性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许多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主链全部或大部分为饱和键的柔性聚合物不同的是,聚合物主链上含有大量苯环或多不饱和键的刚性聚合物具有难溶难熔及化学惰性的缺点。对这类聚合物的研究、实际加工及应用更为困难。同
学位
从电子-声子-自旋耦合相互作用出发,设计多功能新型材料,实现从热电功能、电磁功能、磁热功能到热电磁多功能的变革,这种热电磁能量转换多功能新材料是近年热电材料与磁性材料科学交叉的研究热点。碲化铋基热电材料在室温附近具有优异的热电性能,被认为是最具有商业化应用潜力的热电材料。通过载流子工程、声子工程和能带工程等优化策略,p型碲化铋热电性能已获得了大幅提高,但这些策略对提升n型碲化铋热电性能并不有效。针
学位
水系锌离子电池不仅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还具备安全环保、价格低廉等优势,使其成为极具前景的下一代储能器件。本文围绕着钒系材料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展开,包含低维钒系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结合多种原位与非原位表征手段对储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低维钒系正极材料储锌的基础问题,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借鉴。首先研究了V2O5和Na0.3 3V2O5纳米线电极材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