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20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河南周口地区颍河两岸崛起了一批土生土长的作家,这些作家以当地农村、农民的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颍水之畔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背景,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国内文坛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这中间,尤其是小说创作更是异军突起,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颍河作家群”近几年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颍河小说内容方面的特点。作者认为,由于作家们的根深深地扎在颍水浇灌的沃土里,所以,对乡土、乡民的深沉挚爱和区域文化内涵的努力开拓,既是他们的优势,又是它在表现内容方面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突出特色。他们作品的主人公多是颍河岸边的农民,或者农民出身的基层干部,地域色彩十分鲜明。其中较为成功的作品,突出地反映了现代颍河两岸农民的火热的生活和在中原水土及传统文化心理的双重制约下的精神困惑,以及他们顽强地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挣扎过程。论文以墨白的两个长篇新作为例,通过对作品的全面分析,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二部分探讨的是颖河小说的艺术形式。近几年颖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故事的完整性;二是情节的生动性;三是篇幅一般较短;四是语言通俗质朴。除这些主流特点之外,论文还对以墨白为代表的颖河作家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多样性探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作品新颖的语言表达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别具一格的结构形式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三部分指出了颖河作家的小说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不足。论文认为,颖河作家们对火热的农村现实生活的关注还不够,对带有方向的新生事物还不太敏感。作家的文化和学养积累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和文化精神还不够浓厚。另外,长篇小说创作相对比较薄弱,在语言的运用上,一些作品在“土气”与‘咱然”的结合上把握得不够准。 总之,论文认为,颖河文学是“带有颖水鱼腥和小草气息的文学”,它以颖河两岸的广大农村为背景,运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创作手段,浓笔重彩,精雕细描,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了一方水土的精神内蕴,揭示了当代中原农民精神世界的某些特点,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文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