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萨新异化理论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41805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围绕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1965-)的“新异化”理论所展开的研究。罗萨,德国当代著名速度理论家,时间社会学家,法兰克福第三代领军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的高徒,代表作有《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Beschleunigung:Die Ver(?)nderung der Zeitstrukturen in der Moderne)和《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Beschleunigung und Entfremdung:Entwurf einer Kritischen Theorie sp(?)tmoderner Zeitlichkeit)(《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的通俗版)等,凭借对德国社会批判理论路径的承继以及对聚焦加速的“新异化”批判范式的开创,建立了自身颇具独特性的批判理论。在其理论与著作中,“新异化”的外部情境与人的异化新形式相连接的整体脉络贯穿其中。本文正是着眼于罗萨的“新异化”理论,尝试以四章阐明罗萨从“新异化”范式的历史逻辑、样态描绘、到体系建构的理论机理,以及在立体化的谱系展陈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视角对其进行客观审视。第一章厘清“新异化”的历史逻辑。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即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物化”为基础和核心的批判概念到以法兰克福学派对异化问题的经典和现代阐释的和再到当下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异化”病症的历史的探讨,简要勾画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谱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经过卢卡奇的“物化”之后,法兰克福学派又把异化引入到性格结构、心理机制、大众文化等领域。罗萨“新异化”理论一方面继承了以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异化问题的诸多探讨,又尝试着将加速主义和批判理论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人的新的异化形式作出更加现实的批判性研究,以此拓展了技术理性哲学的研究视角,也加深了对今天数字加速技术创新及其文明后果的理解。第二章阐述以空间异化到个体异化为表征的异化新样态。从空间与时间横纵交织的“新异化”演变进程与基本形态,分别展现晚期现代社会、现代人和现代时间结构在科技日益大加速的历史洪流中的流变特征: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导致生活在数字化主导下的现代主体在看似自由、自我的进步样态下遭受着时间加速带来的深度异化,在主体对客观世界本真性感知的消磨中,人类更加难以甄辨自身的真正需求,更加难以实现自身的真正解放。申言之,在现代时间结构上,社会建构的时间规范不仅不具备伦理的道德,而且表现为一种赤裸裸的既定事实,潜在地破坏着现代社会最核心的对反思性和自主性的承诺。罗萨对“新异化”形式的概括与阐释对揭示资本主义新剥削、拓展异化概念新边界、建构异化批判新范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努力。第三章呈现“时间情景批判”范式下的“新异化”理论体系。即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包含加速的发展过程,这种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加速趋势亦成为“新异化”的基本情景。一方面,人类的加速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与表现,这些形形色色的加速现象被罗萨归纳为科技发展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社会步调加速三个基本方面,其以相互影响、交织的异化症候集中体现了社会加速的内涵与范畴。另一方面,科技统摄下的加速并未带来异化的缓解与克服,反而在失控的社会节奏和弹性的社会制度中不断升级,导致以加速为特征的新的异化形式全方位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加速看似是回应文明发展的不二之选,然而吊诡的是,加速带来的现代性的许诺并未使主体感知美好、幸福和惬意,反而深陷于面对未来与现实的眩晕、疲惫和永不停歇。第四章在前三章论述的基础上对罗萨“新异化”理论进行反思总结。归纳罗萨“新异化”理论的基本要点,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客观分析。通过罗萨“新异化”理论对数字信息时代文化批判理论的内涵性揭示,反思当前以技术革命、大数据、云计算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指明其本质依然未能逃离传统的文化与道德批判框架。探索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对社会发展、治理以及人们的生活观念所带来的深刻改变固然为我们促进现代化发展,解决现代性问题带来了可供参鉴的文化价值态度,但对人类异化困境的客观剖析以及对克服异化的现实路径的有效建构,依然无法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野。
其他文献
市民社会是哲学话语语境中的基础概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直接触发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分歧,并且奠定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基础。在充分肯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各自独立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了市民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考察中逐步实现法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双重视角的有力衔接。本文试图以二者市民社会理论的微观比较为基础,从宏观视角转变中进一步捕捉彼此内在的超越关系,进而形成对市民社会问题的完
学位
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在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突出强调党的纪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把纪律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就,进一步维护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凸显纪律建设的成就,明确了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意义。回顾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党加强
学位
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我国民生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环境就是民生”的科学论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民生领域。围绕着这一全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在各种场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新时代民生建设理论,还能为党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民生建设提供理论指引。本
学位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军内和群众展开了政治动员实践,而这成为党在领导革命事业遭遇挫折转向农村后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路径。正是由于展开政治动员,党逐渐破除了革命队伍中部分人在遭遇挫折后的悲观失望情绪,实现了革命力量的深度凝聚进而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的背景进行分析,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于不同客体进行政治动员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
学位
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即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1]。国际建设项目多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的需要,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进行项目建设。而国内大部分总承包企业在设计水平、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设计过程是投资控制、工期控制
学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凝聚起了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深入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社会动员的背景及条件、实践路径、作用、经验启示等多个方面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的历
学位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政党的鲜明标志。它是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治党、强党的重要内容,更是党作为百年大党得以永葆生机活力、团结壮大、实现长期执政的内在源泉。百年的辉煌奋斗历程充分表明,党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活力,实现长期执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自我革命。自我革命体现了党自我重塑的决心意志和坚持真理、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是党敢于接受时代挑战,进而达到淬
学位
城乡关系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现实国情的城乡发展之路,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城乡关系思想,找准了城乡发展方向,激活了城乡发展命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彰显出无可比拟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以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实践为前提,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城乡改革为核心,
学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共享发展理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好的实现党的初心与使命。共享发展理念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新思想。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壮举,为世界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历三十年左右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GDP总量在2010年一跃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日益凸显,要求尽早破解这一深层次难题。而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积累,也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