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全结构与小国安全战略的互构——以朝鲜核战略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thcharg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国安全战略是小国安全行为、安全关切、安全目标的集中反映。由于大多数威胁在近距离传播比远距离传播更容易,国家往往更关注近距离的威胁,更易关心离其领土更近的安全事态。
  在此基础上,由地区权力关系和地区社会建构共同构成的地区安全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小国安全战略的选择频谱。具体来说,“冲突形态→安全机制→安全共同体”的社会建构模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内小国的自我身份认知和威胁感知,并界定它们的核心利益,进而决定它们的安全行为和安全大战略取向:对于呈现冲突形态的地区的小国来说,生存是第一要务,因此小国总体上会趋向于“对抗”;对于呈现安全机制的地区的小国来说,权力和生存是第一要务,因此小国总体上会趋向于“对冲”;对于呈现安全共同体的地区的小国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小国总体上会趋向于“合作”。而“单极→两极→多极”的地区权力关系对于域内小国来说,意味着体系压力的强弱和策略选择的多寡,具体来说:单极意味着小国在该地区中受到的体系制约强、可选的具体策略少,因此具体战略实施中会趋向保守;两极意味着小国在该地区中受到的体系制约适中、可选策略增多,因此具体战略实施中会趋向摇摆;多极意味着小国在该地区中受到的体系制约弱、可选的具体策略多,因此具体战略实施中会趋向多元。
  与此同时,小国不同的安全战略会对外展现不同的地区安全角色,而地区安全角色会导致不同的施动模式,进而在地区社会建构层面影响地区安全结构的形态。具体来说,“对抗”对应“麻烦制造者”的安全角色,“对冲”对应“理性中立者”的安全角色,“合作”对应“和平捍卫者”的安全角色,这三种安全角色分别会产生积极、波动、消极三种不同的施动模式。
  以朝鲜核安全战略检验之,可以发现:自冷战时起,东北亚安全结构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化:冷战时期,呈现“冲突形态——两极”的模式;冷战结束后,呈现“冲突形态→安全机制——单极”的模式;21世纪初到2017年,呈现“冲突形态→安全机制——多极”的模式;2017年后,呈现“冲突形态→安全机制——多极(极数增长)”的模式。
  东北亚安全结构的变化也塑造着朝鲜核安全战略的具体形态:冷战时期是朝鲜核安全战略的酝酿阶段,这一阶段朝鲜以培养核武建设人才和建设核工业基础为主;冷战结束后是朝鲜核安全战略的试探阶段,这一阶段朝鲜外交努力和核武开发并进;21世纪初到2017年是朝鲜核安全战略的全面推进阶段,这一阶段朝鲜集中力量发展核武器及相应的运载和打击能力,相关外交努力也服务于核安全战略;2017年后是朝鲜核安全战略的转型阶段,这一阶段朝鲜开始调整核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以对美接触和谈判为主,将核武力量作为谈判筹码和决策保障。同时,朝鲜核安全战略对东北亚社会建构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从冷战时期的影响较小,到冷战结束后积极、消极并存的波动式建构模式,再到21世纪初至2017年的消极建构模式,最后在2017年其转变核安全战略后,现阶段呈现积极建构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中日两国的行政指导比较中,加深对中国行政指导实践情况的认识,揭示对中国行政指导理论体系的语境,从而为摸索中国行政指导理论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学位
政体即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有多种类型,国家政体的选择既受国内条件的制约,也受国外因素的影响。本文专注于影响21世纪初期后发国家政体变革外部因素的研究,不仅因为现有这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而且确实有一些问题值得探究,诸如,21世纪以来后发国家的政体变革是否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受到了哪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是否与那些国家政体变革的方向直接相关?基于此,本文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比较
学位
冲突和战争一直都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但是一些国家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结构、制度和机制等去更好的处理那些导致冲突和战争的问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治理体系,由于国家间的差异,这些治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广义上讲,这些治理模式是国家的统治者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设定的一系列规则,国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实现塑造社会的目标。  包容性国内治理机构的特征在现实社会中是真正存在的,但在本研究中作者称之为准包容性机构的地
应然层面的政策文本转化为实然层面的政策执行结果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政策文本的落实过程是各级政策执行者结合各自政策执行场域对政策细化或是再规划的过程。这一漫长的政策执行链条导致了政策执行效果偏离了政策目标。政策文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学界和实务界已经达成共识。回顾以往的政策执行实践,政策执行偏差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仅是略微偏离政策目标,有的则完全背离政策目标,造成了极大的
学位
台湾地区废除核电议题和政治紧密相关,近三十年来“废核”一直是岛内各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福岛核事故后,台湾社会对核电的态度转为消极,要求废核成为主流民意。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大力推动“2025非核家园”这一激进式废核政策,但执行过程中遭遇到环境、经济、民生等多重困局,台湾社会因此背负了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公共非理性的产物。2018年11月,“2025非核家园”政策仅推行两年就被台湾
学位
在当今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健康发展和成熟关系到中国改革的成败和未来社会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既可能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也可能是挑战现行制度的“颠覆器”,亦或是摇摆不定的“依附者”,其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功能的变化过程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建设其社会稳定功能,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以中国
改革开放进入四十年关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使得我国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缔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奇迹。社会的持续发展使得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庞大化和复杂化,各种社会需求层出不穷,然而政府治理资源相对匮乏,暂时无法与繁杂的公共事务相匹配。政府长期面临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对公共事务进行轻重缓急排序,滞后治理或者长期忽略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演变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通常采
政治认同是普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政治成长阶段,它内在间接表现为一种心理认可,即政治主体拥护政治体系,外在直接表现为一种行为支持,即政治主体主动参与政治活动。政治认同的研究既是在应然层面上观点的反复探究、推敲又是实践层面上建议的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目前,在政治学界已有不少学者针对政治认同这个课题进行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大多是以政治认同的理论结构为出发点,利用既有理论为基础阐明学者的学术观
学位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交创新的重要指示,提出了对于外交创新研究的实践要求:讲好中国外交创新故事,为外交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借鉴。对于外交创新的研究,能够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理论中加入创新元素,从而丰富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达尔文进化思想和熊彼特创新理论,在系统效应的视阈下将外交创新定义为:在具有复杂性特征的国际系统中,作为一种主动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