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和Al2O3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和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常见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Al/4H-SiC和Al/α-Al2O3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然而其界面反应和结合强度对于力学性能影响的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Al(111)/4H-SiC(0001)和Al(111)/α-Al2O3(0001)界面体系的结构、结合强度及成键特征等性质,并分析了界面产物和掺杂调控对界面结合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微观机制。界面反应会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进而对其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对于Al/4H-SiC界面反应及力学性能的计算中,发现C终端界面的结合明显强于Si终端的。其中形成类似于Al4C3相的Al/C界面结合强度最高;而Al/Si界面中由于表层Si原子的偏聚倾向导致其最弱的界面结合。第一性原理拉伸试验的研究表明,C终端界面的拉伸性能明显好于Si终端的,其极限拉伸强度提高了2.62GPa,延伸率增加了2%。由于Al/C界面处类Al4C3相的产生会对基体Al和SiC颗粒间产生良好的联接作用,这有利于载荷的传递。而对于Al/Si界面而言,由Si元素的偏聚倾向而产生的空位会明显降低材料的拉伸性能。利用界面掺杂调控是研究并改善界面结合和力学性能的有效手段。在Al/α-Al2O3体系的界面调控和力学性能研究中,发现最稳定的Al/Al2O3界面包括OT堆叠下的Al(111)晶面和单Al终端的Al2O3(0001)晶面,电子结构分析表明相互作用主要是离子键,且包含少量的共价特征。对拉伸性能的计算发现Al/Al2O3界面的临界应变为18%,极限拉伸强度为7.37 GPa。界面掺杂调控的分析表明黏附功或界面能与拉伸性能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结合电子结构分析,提出了界面本征强化机制,即掺入的合金元素将使电荷在界面处重新分布,具有更均匀电荷分布的界面体系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瞬变电磁井间涡流激发的二次场响应可用于井间剩余油的探测。为更好地服务剩余油探测,本文提出基于全空间几何因子理论的瞬变电磁井间勘探方法,研制大功率发射系统和瞬变电磁井间多深度点测量系统,通过系统完成实验,获得瞬态响应波形,并对涡流激发的响应波形进行分析并总结实验规律。本文对瞬变电磁响应与全空间几何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激励源的响应和横向、纵向微分几何因子,提出井间勘探地电模型,研究二次场响应信号及其
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环境敏感型纳米载体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传统纳米载体相比,环境敏感型纳米载体能够靶向病灶部位并响应病灶微环境,在病灶组织或细胞内定时定点地释放药物,降低正常组织与细胞的药物摄取,具有增效减毒的优势。本文设计了两种具有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响应断裂的双苯硼酸单体,即3-硼酸基苯甲酸(4-硼酸基)卞醇酯(CHPBA)和反式丁烯二酸
尺寸效应和残余应力是影响材料压痕力学行为的两个关键因素,传统的弹塑性力学尚未考虑二者的影响。鉴于它们的重要性,近年来在传统力学的理论框架下对二者的研究成为固体力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围绕这两个基本点对材料压痕力学行为展开了系列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开展纳米压痕实验的理论研究工作。从理论层面讲,对尺寸效应的研究,较为完善,而对残余应力的研究目前大多局限于实验方面和数值解方面。从理论和计算上
本文针对核聚变包层模块候选结构材料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educed-activation ferritic-martensitic steels RAFM)和 316L 奥 氏体不锈钢的异种搅拌摩擦焊接工艺(Friction stir welding,FSW)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成型良好、无缺陷的接头。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表征和分
纳米颗粒作为一种经济性好且环保的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小、比表面大等特点,常被作为润滑添加剂应用在摩擦学领域。然而,目前实验测试技术仅能够深入原子、分子尺度揭示纳米颗粒产生的微观现象,对于纳米颗粒的摩擦润滑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篇论文主要以纳米颗粒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纳米尺度上揭示纳米颗粒在摩擦润滑中的作用机制,为纳米流体润滑中减摩抗磨机制提供了一定地理论依据。本文基于纳米尺度Cou
物体之间的摩擦不仅会消耗能源,同时长时间的摩擦会导致磨损加剧从而造成失效,如果能够有效的减少物体之间的摩擦不仅可以减少有效功的损耗,同时也能延长失效时间。研究表明石墨烯和四氧化三铁粒子均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由于纳米粒子自身的特性使得其在润滑油中难以稳定分散,这会影响其良好的摩擦学性能,所以本文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改性方法对石墨烯负载四氧化三铁粒子进行了表面改性,并对其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液
三明治结构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领域。飞机通常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密封的六边形蜂窝芯材使得凝聚冷却的水分无法被排出,长时间下大大降低了蜂窝结构的力学性能。目前受折纸启发的折叠芯材已得到广泛地研究,由于开放通道的存在避免了水分积累的问题。并且通过将片材折叠成三维结构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但是折叠芯通常在压缩载荷下的能量吸收较低。因此,避免水分积累并提高折叠芯的能量吸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
单晶碳化硅作为典型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凭借其优异于传统硅材料的高击穿电压、高热导率等物理特性,在高温、高压、高频、抗辐射、大功率等电子传感器件的研发制备中得到广泛应用,是航空、军事、核能和民用尖端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但是碳化硅硬度高、脆性大等特点,为单晶碳化硅的加工制备带来很大挑战,限制了碳化硅相关研究技术成果的转化。因此,研究单晶碳化硅加工机理,来改善其加工工艺,实现单晶碳化硅高精度低损伤
自从2004年石墨烯于实验中第一次被发现以来,石墨烯、二硫化钼(Mo S2)、硒化锡(Sn Se)以及黑磷等二维材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二维材料在单层或少层的情况下表现出了与其体材料完全不同而又极具研究前景的物理化学性质。二维纳米材料表现出的优异光电性质和直接带隙现象均受到原子层数和厚度的调控。目前制备二维材料的方法均无法精确获得指定层数的材料样品。本课题组此前提出了基于AFM的厚度可控逐层机械减薄
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质,被誉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理想的增强相。但在铝基复合材料研究工作中发现,石墨烯与金属铝润湿性差,分散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或结构被破坏。另一方面,目前普遍采用的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粉末冶金法产率较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率制备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分别使用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技